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玉楼春(京市舞女) 吴文英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玉楼春

吴文英

京市舞女

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闲鼓笛。 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

这是写京城的年小舞女。京市,即指南宋都城临安。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毬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往往至四鼓乃还。”这些小女舞队,每逢佳节,游人众多,就穿街过市,到天街茶肆,箫鼓齐鸣,为游客演出。

这词上片写舞女列队过街的情况。“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这是写舞女的装束与打扮。先写头面。头戴着细毛茸茸的狸皮帽子,它遮掩了妆饰着梅花的额角。梅妆,是额妆。据《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先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把梅花瓣的样子画在额上就是梅花妆。狸帽没有全掩额角,故美丽的梅妆仍隐约可见。接着是写舞女身上的穿着。她们穿着金色的薄如蝉翼的罗衫,窄小称身。再接着是写到这些小女骑在大人肩上,细腰袅娜,但由于平时一直太累而显出倦态;又不得不随着鼓笛的节拍而勉强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姿势。

下片写小女们的舞技,但不从正面而从侧面写出:一是年少的观众争相问讯舞女们的家住何处,问后才知她们住在城东的街巷里。二是那些小女们的舞技实在精妙,所以词人观赏困倦回来以后,在梦中还仿佛见到她们婆娑起舞呢。柳永有四首《木兰花》都是写艺妓们的歌舞的,其中第三首云: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这首柳词,可说是吴文英《玉楼春》的蓝本。不过柳词写得明显,吴词则含蓄。柳词中正面写虫娘舞技的语句很多,如说她举止温雅,动作准确,手足的一举一动和檀板、画鼓的节奏快慢密切配合;她跳舞时喜欢显示自己的美妙的技艺,顾盼生姿,风韵不尽,到了歌曲终结时好像还没有舞得过瘾。这词共八句,却用了六句正面写舞蹈。末了两句是年少的观众由于对虫娘色艺的欣赏而争问她家的住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我们再把吴词和柳词比较一下,写法便觉得有较大的不同。吴词正面写小女舞蹈的句子不多,只有“倦态强随闲鼓笛”一句,而且我认为这只是她们乘肩时的姿态,只是过街时作“广告”性质,还谈不上正式的表演。过片“问称家住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是写观众的反应,借以衬托她们舞技的精妙。而结句“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则是作者观赏小女们舞蹈后印象极深,梦中还重现她们依着音乐节拍婆娑起舞的姿态。这两句看来是闲笔,却比正面写舞技的精妙还要有力量。正好像听到传说中韩娥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样,耳朵里的美妙歌声久久未能消歇。吴文英善于用梦幻来衬托真实,反映真实。“衬托不是闲言语,乃相形相勘紧要之文,非帮助题旨,即反对题旨,所谓客笔主意也。”(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吴文英的词善于写梦,善于用“客笔”来表现“主意”。如他有名的《点绛唇·试灯夜初晴》,下片“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结处“情如水”三句谭献极加欣赏,说是“足当‘咳唾珠玉’四字”。这词精警处在于结尾,因为“情如水”三句通过梦境,把元宵前夕忆旧伤今的感伤情绪非常含蓄地反映出来了。《玉楼春》结句“归来困顿殢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二句写的梦境,一方面固然是赞美这些年小舞女们姿色艺技的高超,但另一方面也未尝不包蕴着词人对她们随人摆布的不自由的生活遭遇的怜惜。读第四、五、六句可见。这样就使这词的思想境界提高一步了。

(万云骏)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