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摸鱼儿

元好问

楼桑村汉昭烈庙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翁共饮,携手醉乡去。

〕 ①“乌声”下空格,《遗山先生新乐府》原作“喧”字。按律此字应仄,作“乌声喧”则连三平声,更不宜。今依《全金元词》据张调甫南塘本《遗山乐府》作□。

楼桑村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故乡,在今河北涿州市。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车盖,先主少时,常与族中诸儿戏于树下,后因称楼桑里。刘先主死后,乡人曾建庙以作纪念。据《吉金贞石志》王庭筠《涿州重修汉昭烈帝庙碑》,庙在涿州西南十里。遗山于癸卯(1243)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阳(即今涿州)。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如是,则金亡已十年,遗山五十四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感慨伤怀,铜驼荆棘之感,充盈于字里行间。后人曾将本词刻于昭烈庙壁,盛传一时。

词的上片从向楼桑村询问刘备故居起调,引出刘备的“祠宇”。紧接着以“荒坛”两句直笔描述眼前祠宇的苍凉与寂寞,转入咏叹。“乌声”,是“社散”之后的自然之景。人们于社日(从“春已暮”看,似是春社)祭神散场之后,乌鸦飞来,争食残留的祭品,景象与辛弃疾《永遇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略同。着“乌声□”(意当是鸦声喧闹)一景,并非写祠宇中的热闹,相反,正是为了渲染其苍凉,上应“荒坛”,下照“寂寞”。人迹尽,箫鼓绝,这片天地就成了乌鸦的乐园。这里是写祠宇的荒凉,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特写节候,开启“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层。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刘备称帝建都于此。“花重”,因“风雨”而来,花因带雨而加重。杜甫诗《春夜喜雨》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但这里却不像杜诗写得那样柔和,而用了一个“惊”字,是惊“风雨”,也是惊“春暮”。暮春风雨,锦城花重,不仅时序惊心,亦暗指时代政治的“风雨”可惊。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就没有经受住那时代风雨的袭击。“刘郎良苦”,刘郎指刘备。“玉垒”“锦江”云云,取杜诗《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句意。玉垒、锦江,一山一水,皆在四川境内。“尽(jǐn)”, “听任”的意思,这几句说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言词之中,明显地流露着作者的同情、惋惜、悲悼的思想感情,极尽抚今追昔吊古兴叹之意。遗山另有《蜀昭烈庙诗》,中有“荒祠重过为凄然”“锦官羽葆今何处?半夜楼桑叫杜鹃”等句,意与情均较显豁,可作理解此词的借鉴。词的下片,先以“西山好”两句转写眼前现实。这里的“西山”,盖指北京西郊的西山,此山起伏绵亘,连接太行,为太行山支脉。遗山癸卯在燕,曾登临,作品中也几次提到这里的“西山”,如《鹧鸪天》“八月芦沟风露清,……只有西山满意青”, 《出都诗》(之二)“留在西山尽泪垂”,其文《临锦堂记》“可以坐得西山之起伏”等,皆是。这里的“西山”云云,带有回忆的意味,且词人虽身在楼桑,但出都未远,西山如在目前。在遗山看来,西山是很好的(可以“满意”的)“龙盘虎踞”之地,可是金朝已遭焦土之变,物是人非,故有“登临感怆千古”之慨。“诸葛”两句,即是词人“感怆千古”的内容:由自己的国变而想到蜀汉的灭亡,悲愤感怆,不禁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也产生了疑问。杜甫对诸葛亮早有“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的评价,至于诸葛没能完成国家的统一,杜甫归结为“运移汉祚”。遗山则不以为然,他以“成何事”责问诸葛,而以“伯仲果谁伊吕”动摇杜甫的结论,“果”字不仅表示了强烈的质问,而且也具有明显的否定语气。这是遗山由自己的国变而引起的激愤之词。悯蜀即悯金,责诸葛即责金朝诸权臣。“还自语”两句则转为自诘。“十年”,似指癸巳(1233)至癸卯(1243)间。如上文所说,遗山于癸卯秋至燕京,冬天离京回太原,上推十年,即为癸巳国破。这期间,遗山仅此一至燕京,复睹故国,感到痛心疾首,所以要以“缘底事”自诘自责。悲痛无以排解,只得就田翁痛饮,遁入醉乡以求片刻解脱而已。这里貌似旷达,实际上正是悲痛已极的表现。末三句取杜甫《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共醉终同卧竹根”句意。

宋元间的张炎说元遗山的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词源》)。这首词很符合张炎的这一论断。这首词用事引典较多,仅以杜诗来说,就直接引用了《春夜喜雨》《登楼》《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等。本来,像刘备、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和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正史皆有记载,但词人并不去直接取之于史,而是取之于诗,这样,它既借用了诗中所反映的史实,又兼采了这些诗的艺术精华,再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识,进行再一次艺术加工,从而铸为新词,这是一种积极的引用法。词人在引用杜诗时,重新铸造的痕迹相当明显,如杜诗“花重锦官城”,花受春夜喜雨的滋润,“重”中充满欣喜,而元词中加一“惊”字,而且突出了“风雨”,把原诗中的欣喜一扫而光,融进了元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气质和词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一字之变,境界全异。至于引用《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则是变肯定为否定,从而否定了杜甫的结论。从这些地方,也都可以看出遗山的“精于炼句”。

(邱鸣皋 秋如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9 2: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