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尾犯(寒夜) 蒋捷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尾犯

蒋捷

寒夜

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蒋捷是南宋遗民,入元后不仕。当时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钳制极严,他表达爱国思想的词作,不可能像辛弃疾、陆游、刘克庄那样大声疾呼,直抒胸臆,只能借咏物写景和描写其他生活情节,或以比兴手法,或以隐约语气,偶然吐露一些,只能抑遏郁悒,不能慷慨激昂。这首《尾犯·寒夜》词,是比较直截地写亡国之痛的,然仍以抑遏之笔,敛激昂之气。

上片:“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灯晕明灭。”一个夜晚,作者靠着读书床,在似明非明的暗淡灯光下,和朋友对谈,谈到心事激动时,也有击节高歌、敲碎唾壶之概。《世说新语·豪爽》说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作者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亡国之后,救国无方的愤激心情的。但他不愿意让这种心情向更昂扬、更酣畅的高处发展,所以一吐之后,即把它收束住,用“灯晕”来冲淡它。“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这两句接着从室内写到室外,西风劲吹,把书斋的门铃频频吹响。从“西风”点出夜是秋夜;从风能掣铃,又点出这是深秋寒夜,为后文“桧雪”留伏笔。“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从室外回到室内,又从室内联想到室外。室内:朋友对谈,只能烤芋充饥,用它的“温温”之火取暖,虽友情温暖,而生涯冷淡。室外:天上纵有飞雁,可能也是形单影只,嘹唳哀鸣;在风中萧萧作响的桧树已戴着霜雪。这里的“桧雪”,与上面的“西风”照应,可能是初降的微雪,也可能只是月白霜浓的景象。如果说室内还有点温暖之气,那么室外就是一片萧寒了。“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室内对谈,勾起愁肠,想到室外走走,虽然阑干以外,看到的是状如鱼鳞的万顷云天,但空阔的境界,也消除不了心中的抑郁之气和牢愁。这里用景物描写,渲染自然界的严冷气氛;自然界的严冷,也是当时遗民的政治处境的象征。冷淡生涯,只能保持于一室;萧寒情状,则已遍及于大地。整片词的基调,是偶露愤激,尽归凄婉。

下片:“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起句,用晋代志士祖逖、刘琨闻鸡起舞、以锻炼报国身手的典故,表示对救亡事业的向往,使换头换来壮气;但环顾当时的处境,又不敢更作空洞豪语,只好把壮气再抑遏下去,接着一句,便清醒而又痛心地指出自己是学不到这种“豪杰”之士的,情调复归凄婉。“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清瘦的身躯,衾冷如铁的穷困生活,是学不到“豪杰”的原因;“棱棱”既状身体消瘦,又状气骨嶙峋。“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是非梦,涵蕴复杂,即追思亡国之前,何人抱忠,哪些事有利社稷?何人误国,哪些事导致倾覆?这些是非功过,都已成过去,恍然如梦。既然如此,它在历史上就未必能留下分明的痕迹,所谓“事如春梦了无痕”,要追究考察,也只觉“缤纷”撩乱,使人像双眼受着“缬花”瞇住。这里不是说是非不值得追究,而是慨叹历史的记载未必可靠,亡国之祸要追究也已来不及。“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亡国之事虽成过去,但盼望恢复、守节不屈的“浩然”之心依然存在。这句又是壮气一振,但一振之后,同样不是向高处、壮阔处发展,而是向低处、幽隐处收束。“壮心”不能当众倾吐,不能呼天控诉,只能对着“梅花”才说,多么地抑制,多么地凄苦!“梅花”,那时是坚持民族气节、忍受一切饥寒痛苦和严峻考验的遗民、志士的象征。蒋捷词中,不止一次用到它:《水龙吟·效稼轩招落梅之魂》《翠羽吟》两首是最明显的例证。《梅花引·荆溪阻雪》的“有梅花,似我愁”, 《阮郎归·客中思马迹山》的“琼箫夜夜挟愁吹,梅花知不知”,也可见一斑。

这首词,表现激昂之情的,如神龙首尾,偶然一露;围绕着它的,是一片凄黯低沉的云气。但神龙在云中的舒卷起伏,仍显然可见。激昂敛归凄婉,凄婉不掩激昂,成为这首词的基调。

(陈祥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