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无名氏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此词据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记载,是建炎四年庚戌(1130)有人题于吴江(即吴淞江)上的。另据曾敏行《独醒杂志》,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无名氏题此词于吴江长桥。后来传入宫中,高宗查访甚急,秦桧甚至请高宗降黄榜招请,但都没有找到作者。当时的人们认为作者可能是个隐士,而秦桧请降黄榜则是别有用心的。这首词慷慨悲凉,唱出了宋室南渡初期志士仁人的心声,因而受到重视。它之所以引起统治者的关注和恐慌,乃是由于词中明显地斥责了他们的卖国政策。据近人考证,它可能出自张元幹的手笔。

此词系题于吴江桥上,因而全篇紧紧围绕江水立意。“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这里的“几”含有说不清多少次的意思,它与“平生”“短棹”配合,把往日太湖之游写得那么轻松愉快,为下文抒写愁绪作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前。然而是“何事”使他愁和水、云一样多呢?作者并不马上解释,接下去的词句却是感情的连续抒发。这种方法,一方面留下悬念,启发读者想象;另一方面先把感情突现出来,也易于对读者产生感染力。“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但是这三句用“拟”字领起,分明说只是打算。为什么不能付诸实际?作者也不立即回答,这是第二个悬念。“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丘壑指隐士们住的地方。这两句申足前三句句意:先说自己无意做官,后说归隐不能。为什么不能?又设下了一个悬念。上片把出处进退的各个方面都已说尽,全篇似乎可以就此收束;然而作者并没有说明他何以有进退之想,以及最终是进是退,这又预示着必有新意要说。用这种似收似起的句子结束上片,是填词家所追求的胜境。

下片起头“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三个三字句,音节疾促,势如奔马,作者的感情从中喷涌而出。鲙,把鱼肉切细,是一种烹鱼方法。鲈,鱼名,是吴淞江特产。“鲙新鲈”字面上直承“渔蓑”“丘壑”,不过上边已说“归去老渔蓑”未成,“丘壑”之隐也已蹉跎,因而它同上片又好像无关。——这种似承似转的过片法,也是大手笔的绝技。从内容着眼,“新鲈”“美酒”都是至美之饮食,但后面接上的是“起悲歌”,此所谓以乐衬悲、愈转愈深者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这里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岂谓”,是没有想到、出于意外的意思。全句意谓自己生长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想到今天饱尝了兵戈之苦。“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三江指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击安、史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大定之后,便如周武王既克殷,可以“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词用这句气势磅礴的“挽天河洗甲兵”,移用于“净洗胡尘”,这是一个改造;接着又说“不用挽天河”,只须“泻三江雪浪”去“净洗胡尘千里”,这又是一个改造。以“三江雪浪”这一“本地风光”代替“天河”,构想新奇。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出典,多只用其字面,要“洗”的已不是“甲兵”,而是蒙了“胡尘”的山河。这首之外,如张元幹词“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陆游诗“要挽天河洗洛嵩”(《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都是。不过,这三句用“欲”字领起,也分明说只是有此打算。正因为有了这一打算,上片中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蹉跎。那么这一打算能否实现呢?“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的本义是天空,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面对朝廷只能使浓愁变成伤心的双泪,因为统治者并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一切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变成了泡影。

这阕词慷慨悲壮,每个字的后面都激烈跳荡着一颗被压抑的爱国心。词中不断掀起的波折,反映了在国事不宁的情况下个人身心无处寄托的彷徨和苦闷。千百年后读之,仍然使人感叹无已。

(李济阻)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