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水调歌头 京镗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2。果驾轺车3使蜀,能致诸蛮臣汉4,邛筰5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 ① 伏蒙:文言谦辞,较“承蒙”更为恭敬。都运:“都转运使”的简称。宋制,各路设转运使,经管本路财赋,监察各州官吏。兼管数路者为都转运使。都大:“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举四川等路买马监牧公事”的简称,主管以茶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诸事宜。判院:宋王栐《燕翼诒谋录》载宋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专管接受吏民上书的机构),以朝官判之,判院之名始于此。按此处“都大”、“判院”连称,或其人带“判院”头衔而临时出任“都大”的差遣,或曾任“判院”而现任“都大”,未知孰是。某:作者自谓,犹言“镗”。驷马楼:“楼”当是“桥”字形讹。 ② 为郡邑之光:替本郡城增添光彩。 ③ 严韵:恭维对方之词整饬不苟。 ④ 以谢万分:藉以表达自己万分之一的谢意。 ⑤ 百堞:形容城垣雄伟绵长。堞:城头女墙,呈凹凸状。 ⑥ 杠梁:桥身。济涉:徒步过水。 ⑦ 浑似:简直像。溪涧饮长虹:“长虹饮溪涧”的倒装。旧题晋陶潜《续搜神记》载有虹化为美丈夫,以金瓶汲水而饮的神话传说。 ⑧ 翚飞:《诗·小雅·斯干》:“如翚斯飞。”翚:五彩的山野鸡。 ⑨ 鱼浮:相传高离国王侍婢生子名曰东明,善射。王恐其夺位,欲杀之。东明逃亡,以弓击水,鱼鳖浮而为桥,遂得渡水为扶馀国王。见《艺文类聚·鳞介部·鳖》引《魏略》。 ⑩守护有神龙:南朝陈徐孝克《仰同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诗:“餐迎守护龙。”盖用佛教《孔雀王经》《大云经》中诸龙王护持佛法之说。本篇则以龙为驷马桥的守护神。 ⑪凌云气:《史记》本传载司马相如撰《大人赋》进献给汉武帝,帝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此转以形容相如气概非凡。 ⑪2动天容:使皇帝动容。动容,即内心有所感动而形诸面部表情。 ⑪3轺车:轻快的马车。 ⑪4诸蛮:古称南方部族曰“蛮”。臣汉:臣服于汉。 ⑪5邛: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筰:筰都,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二者皆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国名。

成都城北旧有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初离蜀赴长安时,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大官誓不还乡。后来有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车返蜀,一时太守以下至郊外迎接,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蜀人以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岑参《升仙桥》诗曰:“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即咏其事。此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次年(光宗绍熙元年[1190])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整修一新,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相答谢。可惜,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

全词紧紧扣住“驷马桥”三字作文章。

“百堞”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龟城”即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是城,屡筑屡圮,后见大龟出于江中,巫者教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功成(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象已极阔大;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那就更其壮观。而“江”既洋洋乎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水涨船高,写“江”正所以写“桥”焉。

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现“桥”之气魄,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人定胜天”之旨,就在这“大”与“小”的夸饰性对比中凸显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梦者八九,其于胸中曾不蒂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庶几相近。

细细吟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如“济涉”字、“饮”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果真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会得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写“桥”似在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以“动”制“动”,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以上从大处落墨,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至“覆以”二句,精雕细刻,转入微观。自桥巅而观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翚鸟振翅;自桥底而观之,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呵护。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牵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复又调动“翚”、“鱼”、“龙”等动物字面,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亦见匠心。尽管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翚”、“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 “龙”则纯出于虚拟),但它们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翚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

自《尚书·禹贡》开始,古人即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苏轼为蜀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为此桥传神之后,即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起处由“江”出“桥”,至此又由“桥”入“江”,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完密地结束了上半片。

上阕着重写“桥”,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赋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形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不能不及登桥之人,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

换头三言三句,总冒一笔,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概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衮衮诸公。以下二句,一则具体点出“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斯人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奏上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云云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者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筰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筰间断绝了的道路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对“公”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对“私”而言,实现了当年欲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亦高兴非凡。利国利家,立功立名,驰誉乡里,垂勋简册,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

然而,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正为促使今之登桥者奋起。于是乃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并撰制此词之旨,遂尔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可以俯视寻常诸峰了。

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这些都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是将个人奋斗放在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大前提下加以歌颂的,彼时彼地,词中所充塞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用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皆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活动中的建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竟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

有宋一代是封建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表现形式之一即州郡长官颇留意于整修古迹、新辟名胜,一旦功成,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其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为例,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钟振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