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鹊踏枝 冯延巳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鹊踏枝

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春日,某家闺阁中传出了哀怨的弹筝声,引起了词人的想象。冯延巳的这首词,大概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是拟写闺情之作。

上片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春天来到了这幽静的小庭深院。曲曲红阑,绿荫环绕;院中的杨柳,鹅黄嫩绿,如丝如缕,一齐在春风中轻盈地飞舞。写风轻,其实是写柳条的轻柔,借以表现其摇曳多姿。再进一层,写这杨柳在春风的抚弄下,怡然地摆动腰肢,又何尝不是反衬闺中人无所慰藉的孤单呢?可见其中自有一种隐情。“展尽黄金缕”,下一“尽”字,可见枝条都长足了,茂盛得很。反观首句,觉“六曲阑干”使人联想到曲曲柔肠;又用一个状亲昵之态的“偎”字,传出“当此春日,物皆互怜,我独何依”的恼恨,用笔皆极巧。词的情致,就这样从写景中若隐若现地显示出来。

“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江淹《别赋》),词中的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幽思难托,于是轻舒素指,弹筝寄怨:“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钿筝,嵌金为饰之筝;玉柱,美玉做成的承弦物。这一句写弹筝着一“谁”字,见出听筝者揣测的口气。这是谁在弹筝呢?琮琮的筝声骤响,打破了寂静,惊起双燕,穿帘飞去。海燕安栖,可想见闺中的冷清;筝声而致惊飞燕子,可想知其声音激越,亦可知弹筝者心情郁闷,借此一泄;海燕双飞,更反衬出闺中人独处的难堪。至此,从春景写到弹筝,暂时顿住。

过片仍从景中写情。“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游丝,指树虫所吐的丝缕,常在晴空中飘动。满眼晴光明媚,游丝袅袅;更兼柳絮飘飞,纷纷扬扬。大好春色,就这样轻易地抛掷了!“游丝”、“落絮”,也象征着幽思绵绵,抽之不尽,春愁撩乱,难以收拾。连用“满”字与“兼”字,加重语气,与上片“尽”字同,皆从虚处摹写,增强了春深的感触,读来如闻喟叹。正当艳阳朗照、红杏烧林之时,洒下一阵清明时节的冷雨。雨打花落,试想闺中独对,是何情绪?这杏花,究竟“为谁零落为谁开”呢?这三句进一步渲染了青春难驻的愁闷。

最后,从春光缭乱归结到春困幽情:“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春色如许,深闺独守,自怜自惜,情怀难遣。“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本来是很悦耳的,这里却用一个“乱”字形容,是说那莺声细碎,叫个没完,叫得人心烦意乱。“惊残好梦”,叫人不能不埋怨黄莺!唐人有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正可与此并读。

此词大量写景,谭献赞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评词辨》卷一)。而在这垂柳阑干、杏花春雨的图画中,处处饱浸着感情。故况周颐云:“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蕙风词话》卷二)仅在篇末,点明人物的情感。经这一点,前面的景又皆成为情中之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景语皆成情语。沈义父《乐府指迷》云:“以景结情最好”; “或以情结尾亦好,往往轻而露。”本篇正是以情结景,却无轻露之弊,厚重而蕴藉,且有还顾全篇之妙。可见词家并无定法。

谭献说此词“正周氏(周济)所谓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也”(《谭评词辨》卷一),意思是说冯延巳写此词是有所感慨、有所寄托的,落笔却不着痕迹,只写闺情,似乎并无寄托。此说有一定道理。冯延巳作为偏处一隅、国运危殆的南唐小朝廷的宰相,“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有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冯煦《四印斋刻阳春集序》)。这种情绪,从青春难驻、好梦难寻的叹息中微露端倪,人们是不难觉察的。

(孙映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