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文天祥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满江红

文天祥

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词林纪事》评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委靡之色。”这首《代王夫人作》的《满江红》,即是一例。

王夫人名清惠,南宋度宗昭仪(宫中女官)。宋亡,被俘往燕京。北去途中写了一首《满江红》(太液芙蓉)词,题于驿馆,在当时知识分子中影响甚大,传诵南北。其末句云:“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文天祥被押至金陵后,也读到王清惠的词,叹惜其末句“少商量”(欠考虑,有问题)。因此,他重写了两首词,一首题为《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一首便是本篇《代王夫人作》。

代作,本有拟作、仿作之意,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即文天祥以自己的思想翻填新词,纠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原作用典较多,为了适合这一表现特点,文天祥的代作也多引典抒情,但不隐晦难解,而是言简意丰。汉武帝时,曾饰细君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王,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后移用作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喻王清惠。“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所以说“最苦”。“王母”句,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喻指宫中欢意消歇。“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族沦亡的惨痛。“听行宫”两句,亦是用典抒怀。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被迫缢死杨玉环,入蜀后,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触及时势,即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其恨。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与王词比较,文词的上片并未过多追叙昔日宫中的繁华景象,而是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亡国之痛,抒写集中,笔调沉重。

下片“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唐人诗云:“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简简吟》),又云:“繁华事散逐香尘”(杜牧《金谷园》)。词以“彩云散,香尘灭”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用晋索靖“铜驼荆棘”之语借指南宋之覆亡,其悲痛为口所不忍言。其间在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多少将士血战到底,这里用张巡拒守睢阳,抗安禄山,“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事来表述。这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而用一“想”字领起,作为代王夫人语气,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昭阳”“铜雀”,古都城台殿名,借指南宋宫殿,而今只有落日、秋月临照其间,弥深故国之思。“回首”“伤心”,也是拟王夫人口气,文天祥自己的悲感也寓其中。结尾“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是文天祥之所以代作的关键的一句。王清惠原作希望不致受到胁迫侮辱,能幸免苟活,安度余年。文天祥一翻其意。“金瓯”喻国土,不愿似天家者,意思是不愿和赵宋皇家一样,国土残破,遭受侮辱。要洁身自爱,坚守节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这既是对王清惠等后妃宫女的忠言劝告,又是对宋皇忍辱苟活的含蓄指责,也是矢志不渝的自勉之词。

文天祥作词甚少,但他的词和他后期的诗文一样,每一篇都有一定的政治内容,都是有为而发。他的词,在艺术上值得我们重视的首先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他的词,可以说是他生活、情思、人格的艺术结晶。他词中的艺术形象,使人凛然于忍辱偷生的可耻,了然于为保全气节而献身的光荣。他的词不是像一般文人之作那样专以文字技巧博取读者的欣赏,而是用喷涌的热情和悲愤的血泪激励读者的行动。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堪称公允之论。

(陆 坚 许 雁)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