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定风波二首 敦煌曲子词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定风波(二首)

敦煌曲子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㑩?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征战偻㑩未足多,儒士偻㑩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2,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3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4。霸王虞姬皆自刎5,当本6,便知儒士定风波。

〕 ① 攻书学剑:汉代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见《史记》本传。后遂以“书剑”为士子的特征。 ② 争:怎。 ③ 骋偻㑩:骋,逞。偻㑩,聪明伶俐、机灵能干。 ④ 绿沉枪:古代名枪。唐殷文圭《赠战将》诗:“绿沉枪利雪峰尖。”绿沉,深绿色。 ⑤ 龙泉:相传春秋时名匠欧冶子、干将作铁剑三枚,其一曰“龙渊”。见《越绝书》。后用为宝剑的泛称。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称“龙泉”。 ⑥ 斩新:崭新。 ⑦ 狼烟:即烽火。古烽火用狼粪为燃料,取其烟直而聚。⑧ 征战:原抄件作“征後(后)”,不辞。任校改“征战”。笔者以为“後”当是“役”的形讹。“征役”即应征从役者,指军士。南齐谢朓《从戎曲》:“自勉辍耕愿,征役去何言。” ⑨ 多:称道、赞许。⑩转更加:转,反而。加,超过、在上。 ⑪三策:原抄件作“三尺”,任校改“三策”。按《礼记·玉藻》载古代士人束腰丝带长三尺。唐王勃《滕王阁序》:“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正与张良的儒士身份相符,可通,不必改。说见蒋礼鸿先生《〈敦煌曲子词集〉校议》。 ⑪2恶弱:原抄件即如此。“恶”疑是“愚”的形讹。 ⑪3翘据:原抄件即如此。“翘”疑是“窃”的音讹。⑪4一曲歌:《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饮酒于帐中,对爱姬虞美人、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⑪5《史记》《汉书》均无关于虞姬自刎的记载,其事当出自后世传说。 ⑪6当本:原本。

这两首词的原抄件今藏巴黎。由于抄写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错讹甚多,几乎不可卒读。此处所录,是任二北先生校理过的文字(见任著《敦煌曲校录》)。

从文义来看,它们应是两个人的对唱。当我们司空见惯了文人词中占百分之九十九的独唱歌曲,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这两首词,不禁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民间词里还有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

揣想当年演出时的情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甲乙两人分别扮作文武二士,粉墨登场。“武士”斜眸白了“文士”一眼,露出鄙夷而不屑一顾的神态,挑衅地唱出了第一支曲子。他的唱辞可真够尖刻的,一开头就把文士们所致力从事的学业贬了个一钱不值——你们这些儒生成天价攻读诗书,学两下子剑术,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出息呢?贬低他人,目的当然是抬高自己,故顺势带出第二句——你们哪儿比得上我们这些在边塞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武士啊!接下去三句,进一步炫耀自己的勇武:瞧,我们武士手持像铁一般坚实的长枪,宝剑磨得簇崭新,寒光闪闪,好似天上的明月,那才叫威风哩!十六个字只写两件兵器,不着一语去描画人的形象,但武器精良如此,人物的剽悍更不待言了,这便是侧笔的妙用,比正面写人要来得精彩。上阕得意洋洋,风头出足,相形之下,文士已显得寒酸、局促,黯淡无光;但“武士”似乎还觉得不够尽兴,下阕又加倍跌宕,换头处再次折回去用直笔贬抑儒生:往昔立下战功的军人们才值得羡慕,别瞎吹嘘什么儒士的德行和能耐如何之大了。末三句更变本加厉,改用诘问的口吻:听说眼下四方边塞都燃起了烽火,请问你们这班儒生,哪位有勇气去平息战乱?!这一“军”“将”得极狠,盖上文云云,还不过是说文学不如武艺,本领高低,前途大小,见仁见智,无关宏旨,“文士”尽可笑而不答,以示自己的雅量;而一旦问题牵涉到敢不敢挺身而出,为国家戡乱,则事关儒士的人格和荣誉,非同小可,容不得装聋作哑了,势必予以回答。然而,这问题又实在不好回答:倘若硬充好汉,投笔从戎,以书生文弱之躯去冲锋陷阵,即无异于犬羊之入虎口;如果自认怯懦,作龟缩之状,那么从此再也别想抬头见人:真是进有所不能,退有所不甘,进退两难,在观众看来,“文士”已被逼到了墙角,无路可遁了。演出至此已进入高潮,人们当饶有兴致地等着看那“文士”如何下台。这时,只见他不慌不忙,脱口唱出第二支曲子来。

“你们武士那点本事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们儒士的能耐更在你们之上呢!”——反唇相讥,“文士”一甩手,也抛出两句大话。何以见得?自有历史为证:君不见汉高祖手下的头号谋士张良乎?那张良体弱多病,从不曾率军作战,但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史记·留侯世家》),楚汉相争,楚强汉弱,而终究汉兴楚灭,可全亏了张良的谋略。“文士”拉出这面大旗只轻轻一晃,便化解了“武士”其来势也汹汹的进攻招数。脚跟既已站稳,下阕就势反击: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载霸王《垓下歌》),武功不可谓不高吧?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张良的谋略面前,他还不是四面楚歌、走投无路,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弦外之音不啻是说:你们武士谁还狠得过楚霸王?什么绿沉枪、龙泉剑、“沙塞骋偻㑩”之类的话头快快收起,休要再提了,匹夫之勇,何足道哉!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正面的启示,反面的教训,都已说尽,最后便自然而然地遥应前篇,以直截回答“武士”的诘问作收:以古例今,从来就是儒士平息战乱!我们书生最“善于”定风波,岂止“敢去”而已?那“文士”成竹在胸,辩口捷给,眼见得这场“舌战”是他赢了。如若曲子词也援杂剧之例,须用小字注出演员临场发挥时的表情和动作的话,此处必定是以“‘武士’垂头语塞科”而告结束。

从这两首词的创作倾向来看,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创作动机也很明显,大抵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词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因而借歌伶之口为书生们吐气,到娱乐场上去谋取精神胜利。关于它们的写作年代,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推断为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间(713—755),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看其中充满着为国靖边戡乱、建功立业的自信心,格调豪健爽朗,确实是有些“盛唐气象”的。

平心而论,安邦定国自必须文武并重,相辅相成,这两首词持论都不免失之于偏颇;然而“武士”既自负沙场野战之劳在先,“文士”又何妨转而标榜一下帷幄运筹的业绩,以“过正”来“矫枉”呢?词中喜剧式的争执气氛,活脱脱表现出“文”“武”二士好强斗胜的个性,质朴可爱,并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我们民族那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尽管这两首词的笔触还显得稚拙,但它们的艺术构思却是很精巧的。玉蕴璞中,连城之价并不因表面的粗糙而遂掩没。

(钟振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