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词:

 

词条 木兰花慢(游三台) 元好问
释义

唐宋词鉴赏辞典

木兰花慢

元好问

游三台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词人写有《木兰花慢·游三台二首》,此为其一。三台,《初学记》卷八引陆翙《邺中记》:“魏武于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铜雀台,南名金兽(虎)台,北名冰井台。”曹操为魏王时都于邺,三台连属而立,巍然奇观。然而,北周大象二年(580),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自居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的杨坚,兵败,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词人在《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事胡公神道碑》一文中谓:“岁丙午,某过彰德。”彰德府治所在安阳(今属河南),临漳是其属县。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距安阳较近。本词盖写于此时。金都汴梁失陷后,词人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四月被蒙古军押解出京,羁管聊城。以后又辗转生活于冠氏一带。以金朝遗民而凭吊魏都,必然触目兴感。他的怀古寄慨,与一般文人的“望天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张衡《东京赋》),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他要将爱国的热忱、亡国的遗恨,一寄之于词。

一般的怀古词,往往是词人先将目睹之景物摄入笔底,然后再追昔念旧,抒发感慨。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莫不如是。元好问毕竟是个不愿“俯仰随人”的词家,他避开前人之蹊径,先逆笔蓄势,浓墨饱蘸,涂抹出邺城往日之壮景。笔力劲健,横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极力渲染了邺城的王都气象。前人谓“破题欲似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金针诗格》),这一句正收到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继而,又以“想”字领起以下几句,既补叙了上文画面的现实根据,即来自主观的推想,又以细小景物的工笔描绘,弥缝了壮观画面的疏旷,使画面更为秀丽壮美。其间,也融进了词人对往日盛世的追慕,以及对曹操创立基业的雄才大略的敬仰。“台城”一词的迭出,既加强了表述语气,又使词意腾挪顿宕,由推想中的主观意象,自然地过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为谁西望”的问句再次蓄势,如大坝截江,激流回旋。词人对这一问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断”委婉地透露出个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为了寄慨当前。魏武帝曹操酷爱音乐,《三国志》注称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好音乐,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当年,这里必定是管弦齐鸣,不绝于耳。而今,尽管弦音犹在,但它分明弹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国之音。蓄势于前,力见于后。因有前面的铺垫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问句。“只道”一词使词意再次转折,进而否定了壮丽景象的客观存在,也为下片的荡开笔势、抒发吊古之幽思又设伏笔。“争教天地无情”,则吐露出词人的一腔心事,他既为随着岁月的迁延江山易色而叹惋,又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怅恨。在《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一诗中,他写道:“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这即是怅恨“天地无情”的真正内含。

魏武帝曹操曾被誉作“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为统一大业戎马倥偬,历尽艰辛。他自建安九年(204)击败袁尚等军阀,夺得邺城,至建安十八年受封魏公,建魏社稷宗庙,整整经历了十年。词人将曹操一生业绩,浓缩在“风云奔走”寥寥数字中,极具概括力,暗示出“经营”如画江山非易,很自然地过渡到对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写。以西陵杂草丛生的荒冷场面,与开首所描写的邺城的繁盛气象进行强烈对比,以抒发难平之“遗恨”,下语深沉凝重,有力透纸背之工。吊古往往意在伤今,与其说是曹操“遗恨几时平”,倒不如说词人自身。随着笔势的转折腾挪,词意亦渐趋显豁。鲍照写《芜城赋》,以名城广陵的古今盛衰的对比而借古讽今,词人何尝不是如此?本词即是又一《芜城赋》。此时,虽金亡已有五年,但他的爱国之心并未泯灭。他要将对故国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入笔端,“泪水和墨写《离骚》”。这正是词作中时隐时现的作者秉笔之旨。

本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健笔壮语写悲怀,寄深于浅,寄曲于直。元遗山中年遭遇国变,“顦顇南冠二十余稔。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往往寄托于词”(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然而,他毕竟是一个生活于蒙古统治下的金朝遗民,感情不便直接表露,这便促成了词风的形成。词虽题作《游三台》,但它不是浏览风物的记录,而是刻下了词人难以按捺的对于国土沦丧的悲鸣。词人落笔不胶着于眼前的客观事物,而是以描摹追忆中的邺城繁盛画面发端,于雄阔高朗的意境中,寄托了无限的感慨。忆昔愈切,伤今愈痛。词人将王勃咏滕王阁的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隐括入词,固然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同时,也不能排斥它对人们忆起“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和“三十六宫土花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正是词人用笔的妙处。词人惟恐人们误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将追忆中的画面误认作现实的存在,一再以“想”“只道”“芜城”诸词加以提示,亦足见其构思之绵密。

词的上片侧重于写景,情缘景而生,末句又归结于情。下片则以叙事入笔,转而抒情,又继之以写景。情、景交替出现,互相融合,词意则上下勾连,层层递进。刘熙载《艺概》谓:“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本首词意便一层深一层,犹如剥茧抽丝,缕缕不绝,将词人难言之深隐、对故国之怀恋,借助于画面的对比而表述出来,妙在言与不言之中。或称金人词“疏快之中,自饶深婉”,本词亦体现了这一风格。

(赵兴勤)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2769条唐宋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