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昌 |
释义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作家简介鲍昌,1930年出生于沈阳,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平。其父曾是东北军张学良部下军官,退役后沦为平民。鲍昌中学时代就读于辅仁中学,成绩优秀。并秘密参加地下社团、油印刊物、与国民党进行斗争。1946年离开北平到华北解放区,曾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到天津文学研究所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剧本、评论等)以来,已发表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批评3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庚子风云》、中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文艺理论批评《鲁迅年谱》、《风诗名篇新解》、《一粟集》、《二党集》、《三省集》、《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等。短篇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个夜晚,甘肃某地一个荒凉的峡谷中,兰新铁路婉延伸向前方。从囚车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丛中,等待扒车的机会。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当过两年汽车兵,所以这一带很熟悉。复员回家后,与同村姑娘蒋春绵相爱。蒋的父亲1955年参加了一个叫“圣贤道坛”的帮会组织,肃反时以阴谋暴动的罪名被抓进监狱,一直没有音讯,春绵母女相依为命,在生产队常常受气。史岱年建议春绵去县公安局询问父亲的案子,局长外甥屠志刚趁人之危,企图强奸春绵;史岱年及时赶到,与屠忐刚扭打在一起。屠掏枪恫吓,不料走火自伤,史岱年却被作为杀人未遂的歹徒关进了监狱。当史岱年与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车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复还,便侍机跳车逃了出来。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当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货车时,邂逅一个叫尕豆妹的姑良。她是甘肃某县人,19岁时被父亲卖到一个煤矿,丈夫是个40多岁的老矿工。不久老矿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个青年矿工,哪知他早已结婚,其妻子执木杖打上门来。尕豆妹孤苦无援,流落于矿区,讨饭度日。一个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亲,一切积蓄告罄,母亲抱病而去,两个已出嫁的姐姐谁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寻找出来多年的父亲曲木三。在新疆境内的盐湖车站,两人跳车,却被公安局送进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归到工地干活。在这里,史岱年结识了一个老盲流崔连登,此人家在河南,穷得熬不住了,只好长期在新疆一带做盲流,这类盲流收容所他已几进几出,颇有经验。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与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车,带着史从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单帮的上海人何欢喜,何正领着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戏——推一巨石挤在公路当中,要过往的汽车司机留下买路钱。不几天史、崔遇上追捕他们的公安人员,崔掩护史逃走。史岱年沿着戈壁滩往前走,不觉来到了神奇的天山脚下一个风景如画的山谷,一排排哈萨克牧民的毡房矗立在林间山谷中。在这里,他遇到美丽善良的哈萨克姑娘沙拉木汗,帮助她从悬崖上救出挂在树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热情款待史岱年,并请求他留在这里帮助伐木。当史岱年独自一人在森林中伐着巨大坚硬的落叶松时,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干过这十几天以后便离开这儿。哪知沙拉木汗不许史岱年离开,她内心深处已经受上了诚实的他。一次史随沙拉不汗到场部交木料,见来拉木材的都是场部领导的亲属,他们手执白条就要领取。史岱年谎称自己是上级部门的干部,制止了这起违法私分国家财产的行为。不久,沙拉木汗的父亲洪那比亚从兰州回来,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将他们牧场的几台破旧机器——割草机、解放牌卡车交给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牧民们无不喜欢史岱年。一个叫阿衣吾的哈萨克小伙嫉妒他与沙拉木汗,便用烈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没出洋相,还以漂亮的动作驯服了烈马。哈萨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间。这种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须离开这个红星牧场。恰在这时,场部保卫科的人们发现他就是自治区公安局通缉令上那个偷窃汽车的“盲流”,便开车前来捉拿。在沙拉木汗的护送下,史岱年安全逃离红星牧场,又开始了新的盲流生活。他来到黑山一个国营林场当上了合同工。这个林场的代木工人几乎全是盲流,春节也无家可归。这时,尕豆妹挑着东西来看他——她在奎屯农场当工人。尕豆妹始终将他当成唯一的亲人,对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着对尕豆妹的感情,将她当妹妹来关心和爱护。尕豆妹来林场几天,史岱年总是避免单独与她相处,总是让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间。尕豆妹将小伙子们的衣物逐个洗遍,心中对史岱年的感情总是不满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爱着史岱年远在江南的爱人。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险些被人强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着这个孤苦的女子,决心一定要帮助她找到父亲。事有凑巧,当春天积雪融化、林场开始放排时,与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头,正是尕豆妹的父亲曲木三。曲木三年轻时便浪迹新疆,一辈子都在寻找活路。他告诉史岱年,这些年他已攒下700元钱,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个家,给女儿找个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乐乐地过日子。然而,第二趟放排时,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乱石夺去了生命。为赔偿林农、为能给尕豆妹那笔寄托着她父亲全部希望的700元钱,史岱年继续海走天涯、拼命挣钱。他来到N县一个砖厂拼命干活,开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药。就在这里又遇到了何欢喜。何欢喜得知史岱年曾开过汽车,便纠缠史为他跑一趟伊宁。何在N县与一汉俄混血儿柳玉琴同居,长期干着投机倒把生意,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欢喜是想搞长途贩运,本不愿意,无奈他挖药赚的500元钱被何欢喜偷去作为要挟,只好答应为他跑一趟。漫长的旅程,飞沙走石、大风暴自不必说,为躲避检查站的关卡还必须经常深夜行车,一路的艰险史岱年还从未遇到过。在路上,史岱年搭带了一位双目失明、前去伊宁就医的汉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军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数民族地区,为牧民行医治病,他一辈子将心血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却因延误而不治。史岱年深深尊重着这位淡泊、真诚的老人,一路照顾着他,并将自己的冤案告诉了南法中,老人主动提出为史岱年打听有关情况。车到伊宁,何欢喜早已在“行营”等候。他与柳玉琴焕然一新,怀揣这几年赚来的一、两万元,“慷慨洒脱”地与史岱年结了帐,拿着护照,出国“观光”去了。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场将木材损失全部偿清,并赠给林场一千元,希望场里拿它买炸药,炸掉河中的险碍,不要再死人。史岱年来到奎屯农场,崔连登也在这里养鹿场当工人,并将尕豆妹认作干女儿。史岱年的出现使他们欢天喜地,然而乐极生悲,一头被激怒的公鹿侍机攻击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挡。史岱年无事,尕豆妹却被撞伤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顾下,她不久便康复了。在这里,史岱年还意外地见到了新婚燕尔的沙拉木汗与阿衣吾。患难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万端。但他不得不告别这些善良的人们、告别这接纳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乡了——南法中托人打听的消息传来:史岱年家乡已经大变,公安局长因是“四人帮”的爪牙而下台,其外甥屠志刚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无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离别之时,尕豆妹显出无限的依恋与惆怅。史岱年答应她:一定将爱人动员到新疆落户。回到离别了三四年的故乡,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现实:1976年史岱年从劳改队逃跑,公安局伪造了一份死亡通知书,屠志刚要挟蒋春绵与其结婚。春绵走投无路,悬梁自尽。史岱年坐在春绵的坟旁,悲痛欲绝。故乡已无所依恋,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脚下,将是他们新生活的起点。 【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构思独特、语言优美的小说。主人公传奇式的经历赋予了小说情节的浪漫色彩。本来,在“文革”结束前的那段岁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对此类人间悲剧的描写、在新时期最初几年已可谓硕果累累、淋漓尽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太滥的题材中显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构思的新颖角度。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迹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这里远离内地,地广人稀,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因各种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险家(如何欢喜之流)的乐园。逃犯、盲流、异族、他乡,这种种不平常的因素为小说传奇式的浪漫情调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新文学中,这样的“流浪汉小说”并不多见,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特定生活方式制约的结果。而但凡写流浪生涯的小说,则无不以其独异的浪漫色彩与浓郁的抒情格调使读者叹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芜,其《南行记》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小说集,至今魅力不减。《盲流》在主人公颠沛流离、充满艰辛与危险的生活中,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与视点的交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壮的、优美的、神奇的、宁静的、惊险的画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蓝天下静穆的雪松、绿草地上欢跃的马匹、雪峰环绕的明镜般的湖泊、无不使读者心驰神往;而急湍无情的河流、漆黑荒凉的旷野、尖映凶猛的狂风、阻隔人世的暴风雪,则又使人感到惊心动魄。与内地迎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调,都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体验。浪漫主义文学所追求的就是离奇生活与异域风情的描绘,《盲流》虽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却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与抒情色彩。作者面对这个雄伟壮观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己地借主人公之内心独白,发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与自然界雄奇壮美的风光相映衬的,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写。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过重要关系的几个人物,无论是潦倒的盲流崔连登、尕豆妹,还是仗义热忱的哈萨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亚、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坚强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个性体现着善良、真诚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展示着这个善恶交错、良莠并存的社会中那最自由、最纯朴、最温暖的人性的一角。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赖于政审表、裙带亲戚,他们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来历,彼此的尊重、友爱完全建立在人对善、恶本能的感觉,对真诚强烈的热爱之上。这部小说最感动人的,也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真诚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对这些小人物心灵深处人性美的真挚描绘。作品最令人叹服的,是作者对各种奇异生活场景娴熟的描绘,对各种人物特征的精练表现,如史岱年扒车的经历、盲流收容所独特的景观,噪杂的临时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无不真切具体,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崔连登的油滑与善良,尔豆妹的细腻与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挚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刚毅,无不栩栩如生。何欢喜这个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险者,是作品中刻画得非常生动的形象,他精明、胆大、自信、可谓新时期最早的一批“倒爷”之一,短短几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鱼;他貌似仗义,实则贪得无厌;而在其浅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机智、狡黠、直率的可爱。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谙熟与关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绘人物心灵和自然景观时那激情迸发的如诗的语言,则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种浓郁的抒情意味。(张忆)白桦啊!古老的航道《清明》198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白桦,剧作家、诗人。原名陈佑华,1930年生,河南信阳人。十六岁在信阳师范读书时开始文艺创作,在《豫南日报》和《中州日报》上发表一些诗歌、散文。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宣传员、俱乐部主任等职。后随军渡江,进军大西南。1951年开始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剧本等业余创作。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1955年调总政治部,任创作室创作员。1961年至1964年在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作编剧,而后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再后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工作。1955年开始出版诗作,有短诗集《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晚歌与欢歌》,长诗《鹰群》、《孔雀》。建国初开始剧本创作,有话剧《像他那样生活》、小歌剧《小磨飞转》和电影文学剧本《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小说有《边疆的声音》和《猎人的姑娘》。新时期重返文坛后,作家于1977年首先写出话剧《曙光》,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贺龙的业绩,接着又写出《阳光,谁也不敢垄断》、《春潮在望》等诗作。此后又写出话剧《红杜鹃、紫杜鹃》、《吴王金戈越王剑》,后者在戏剧界曾引起争论。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孔雀公主》、《苦恋》、《芳草青青》等,其中《苦恋》因其创作倾向引起争议。作家的早期作品洋溢着浓郁的边疆风情和地方色彩,新时期后的作品对历史进行深情回顾,对现实进行严肃思考,在文坛上时时引起争鸣。 【内容概要】: 刘家畈是个只有七户农民的村庄,它的右侧山梁上有一座被农民称之为“皇宫”的地主别墅。过去的“皇宫”有一道像荷叶边那样蜿蜒的围墙,围着两千多平方米绿草如茵的山坡,清澈见底的小荷塘源于一条淙淙发响的山泉。荷塘上有一道九曲石桥,通向住宅的内院。这是一家刘姓地主修建的,他怕在官场万一遭了灾,好有个退隐的去处,便特地从苏州请来名匠,花了三年功夫修了这座别墅。今天“皇宫”的主人叫任之初。任之初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贫农,他经常有机会骑着水牛从村私塾门前经过,总听见启蒙娃娃背书,他记住了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两句,于是他给自己刚满一周岁的儿子大毛起了个带有书香气的学名。任之初年轻时曾被“皇宫”的人招去做了几天家丁。在他进“皇宫”当兵的前一天晚上,他父亲当着全家老小告诫他三句话:第一句是“见官莫在前”;第二句是“做客莫在后”;第三句是“露头的椽子先烂”。这三句话使任之初受用一生一世,使他成了刘家畈众乡亲的主心骨和样板。每遇事变,人们都要到他这来讨个虚实,而他的回答都源于当年他父亲对他的告诫。1957年春夏之交,任之初在集上小学里教书的女儿任薏回到刘家畈兴致勃勃地掀起一股热风。那天晚饭之后任之初二话没说把女儿反锁在她的小房子里,他对女儿说: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没听说官能听得进不顺耳的话。哪一朝哪一代有一个认真的监察御史大人有好下场?事实果不其然,半月之后形势的骤变让任薏失神落魄,一些真诚地向党提意见交心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她热恋的青年柳畅生也落入这场灾难。秋天,柳畅生被送到一个遥远的劳改林场劳动改造去了,而任薏没有笑容没有歌声,变成一个没有光泽的平庸人。当年寒假,任之初事先不和女儿商量将她许给比她大十五岁的合作社会计黄有财。1958年,“吃饭不要钱”的指示下达后,村村都办起了放开肚皮吃饭的大食堂。任之初沉默了,对一切都冷眼旁观,严格保持其中间的位置,同时悄悄地像秋天的蚂蚁那样开始收集一切能收藏的食物,把多打的米饭和面饼晒干,把堆在田地里供参观的稻谷在夜里一口袋一口袋地扛回家。不久,大食堂里稀饭已经照见了又黄又瘦的脸,任之初脸上的气色泄露了家里的储藏。不少人有意上他家去刺探真情,任之初就把所有的坛坛罐罐搬到院子里,敞开口让人看他家的“一无所有”。这时怀孕七个月的女儿走娘家来了。任意饿得像一张枯叶。任之初给女儿喝了三碗稀饭便让她回去,因为他家院外站着一群饥饿的人群。当夜,任意家院子里多了一个口袋,里面装着二十多斤晒干的饭粒和一只风干的狗腿。1966年春,“四清”运动进入了最后阶段。原来的生产队长被作为四类干部打倒了,社员们选任之初为队长。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自己总往后缩怎么又突出了呢?他告了一个病假,接连三大没出工。于是工作队和社员便到他家请他出山。任之初躺在床上不断呻吟,并叫人去唤在外的儿女回来和他绝别。无奈工作队把那个四类队长做了从宽处理,恢复了其职务。第二天,任之初死而复生,准时到队里上班来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家畈这个小小的山谷也失去了固有的平衡。任之初19岁的儿子任宝将名字改为任风浪,成了双河集中学的革命权威。他虔诚地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想起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充满自私自利思想和集腐朽陈旧观念于一身的典型,终生靠与党离心离德的盾牌自卫。他亲自率领一哨人马直奔刘家畈“皇宫”,一下子找到了一座秘密夹墙。他记得1959年藏过食物的夹墙里有一包祖父的秘密遗物,肯定是“四旧”中最陈旧的东西。可打开夹墙一看空空如也。儿子讨伐老子的新鲜事招来全村社员,任风浪借机开了批斗任之初的大会。任之初在紧要关头从怀里掏出红宝书,睁大眼睛背起最高指标: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任风浪及其伙伴一怔,意识到自己侵犯了贫农的利益,便慌忙逃去。任之初追到围墙外抓住儿子,说:你要是没饭吃没衣穿了,随便啥时候,你只要回来,你爹娘收留你。1967年春,革命群众纷纷献忠心。一天“皇宫”门前挂出一面忠字旗,红底金字,惹得附近各村乡亲都来参观描样。这回任之初可是冒了尖儿,然而,他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他挂出一天家家户户就会跟着挂出来,到时他也就不显得突出了。其实这面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任老太爷遗留下的两件宝物中的一件。另件是一个有座子的乌木牌子,一尺多高,三寸多宽,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多少个夜里任之初都把这个牌位摆在桌上行三拜九叩礼。四人帮垮台之后,任之初又把这两件很有生命力的宝贝藏到别人不知的地方了。1978年春天起,全国都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了那年冬天,讨论扩大到刘家“皇宫”的灶屋里。全村唯一的一个在省城读大学的青年和他的父辈争论起现在农民该怎么办,最后这青年把矛头指向任之初,他说:现在冒尖的人太少了,而中间的人太多,观望的人太多,随时准备给新皇帝登基三呼万岁的人太多。在座的人都去看任之初,他到屋檐下,用自己手里长长的烟袋朝露出的椽子头猛地一击,在经年风雨中首当其冲的椽子头跌落下来。那个青年看后痛心地说:先烂就先烂吧! 【作品鉴赏】: 小说以我国文化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之前30多年的政治变革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任之初这个农民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对反右、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中国农民在历次政治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80年代初,任之初这一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别开生面的,他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可以说,作者是把他作为“类”的代表来刻画的。任之初之所以成为一个好观望、不前不后、遇事不亏的人,是因为他时时事事遵从先父对他的三句告诫:见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三句话成为他一生处世的准则。其实,这种平庸自私的处世哲学恰恰集中表现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固有的某些劣根性,而并非为任氏家族所独有,只不过是小说中作者把这种哲学“化”为一个人物而加以夸张而已。任之初仅凭这种哲学便得到他的乡亲的信任。每遇事变,人们就聚在他家,把他视为主心骨,就连饱学的老童生靳老先生也为他半明半暗、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叹服。当解放军要进驻刘家畈这个偏僻山沟时,众乡亲围在他身边把目光像辐条对车轴那样对着他时,他回答道:只要你是良民,你就得到解放军给你的那一份好处;如果解放军站不住,国民党回来了,咱还是平民。排头站不得,排尾也站不得,站排尾万一来个向后转,那不又成了排头了。头尾不站站中间,即使纵队一下子变成了横队,大家都在前,你也得稍稍往后缩一点。这番高论,既是他对祖上遗训的理解,又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耐人寻味的是,这种人生哲学竟使他受用匪浅。1957年时兴“鸣放”时,他硬是把回到山里刮热风的女儿反锁在屋里,使女儿免遭罹祸。这倒不是因为他头脑清醒,能洞察到事态的发展,而是他相信祖训和经验。他对女儿说:咱们是小小的大耳朵百姓,就不能“反官”,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没听说官能听得进不顺耳的话。哪一朝哪一代有认真的监察御史大人有好下场?任之初周围的人对他的哲学一唱百和,而且现实的进程又应了他的话,作者如此这般处理,寓意十分深刻,不仅对农民的愚昧保守给予否定,而且还揭示出这愚昧和保守产生、生存的社会原因。作品的深刻性还不仅于此。任之初一生只冒过一次尖,那就是他在山里第一个挂出“忠字旗”,招来刘家畈及邻村的人们描样儿效仿。而这忠字旗又恰恰是任之初的父亲留下的那包遗产中两件宝物中的一件。这旗是当年“皇宫”的主人在光绪皇帝登基那年为表达臣民对皇上的忠心特别精心制作的。作者就是这样把对人物性格的描述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讽喻效果。这部中篇的突出特点就是它既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同时也冷静地反思了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革。二者相辅相成,浑融一体。为实现上述创作意图,小说中采用了象征手法。从总体上看,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寓言,这仅从标题所提示的含义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另外,偏僻封闭的刘家畈、历史悠久的“皇宫”及其主人的更替和内在联系,都是一种象征,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到很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小说的结尾处,那个留着长发的大学生以及他和他的父辈的争论,暗示着农村正面临着一场变革,而且这场变革的阻力恰恰在迫切需要变革的农民自身。小说的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充满幽默感。这幽默感主要产生于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设置和细节描写。如“四清”清掉了刘家畈的生产队长后,社员们选任之初接任队长。任之初为了不出这个风头,便装病、让老伴干嚎,甚至翻出装老衣服,抬出寿材,逼着四清工作队把四类队长连降两级,降为二类干部以便复职。又如吃大食堂时,任之初撵走饿得枯叶一般的女儿后又送粮到她家的细节,都有一种喜剧效果。如果前一个情节让读者一看便笑,那么后者我们读后先是心痛而后又不得不笑,笑他的自私和狡黠。这些幽默效果中隐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善意嘲讽和深刻的思考。(洪兆惠)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