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宗福先
释义 《文汇报》1978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
宗福先,中国当代剧作家。原籍江苏省常熟。1947年生于四川重庆。热衷于戏剧创作,1978年,创作了4幕话剧《于无声处》,受到普遍好评,获得极大成功。并因此受到文化部的嘉奖,从此,宗福先走上专业戏剧创作道路。1980年,他被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文艺科工作。这时期,他开始大胆探索,对戏剧创作进行深刻的思考。同年,他与贺国平合作发表了3幕话剧《血,总是热的》,剧本表现了改革浪潮中的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革命热情。剧本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首演,引起强烈反响。1985年,宗福先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职务。1986年,他创作了话剧《传呼电话》,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较高的声誉。《于无声处》进京演出后,引起强烈轰动,全国许多剧团纷纷演出该剧,受到全国总工会特别奖励。《血,总是热的》于1982年获得文化部、中国剧协“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同时,获上海戏剧节征文活动一等奖。该剧本后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又获广泛的声誉,获得文化部1983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宗福先的创作特点是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艺术追求使创作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体现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以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内容概要】:
《于无声处》,四幕话剧。1976年是个不寻常的一年。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告别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全国人民陷入无比悲痛之中。可是,“四人帮”及其爪牙千方百计地阻挠人民对周总理的悼念活动。欧阳平,这个生在革命家庭、长在红旗下的青年,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清楚的头脑察觉到,“四人帮”大搞“批林批孔”、“批当代大儒”,反对人民悼念、缅怀周总理的一系列动作,矛头直指敬爱的周总理,并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欧阳平对“四人帮”不让悼念周总理的丑恶行径十分愤恨。他从人民怀念总理的许多诗篇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光明。在“四人帮”的白色恐怖之下,为了捍卫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逮捕、坐牢甚至牺牲的危险,投入了悼念周总理的洪流中去。他开始收集、整理、编辑、印刷并散发纪念周总理的诗篇,名为《扬眉剑出鞘》,在人民群众中间传播革命火种。诗集很快散播开来,人们互相传递、抄写。“四人帮”及其爪牙闻讯后,又恨又伯,下令追查诗集的作者。在严峻的政治斗争面前,欧阳平丝毫没有畏缩,继续与“四人帮”展开生死搏斗。他已作好一切准备,迎接最艰苦、最残酷的斗争的到来。欧阳平本来是一名军人,母亲梅林是位出生入死的革命老干部,战争年代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现任上海某进出口公司革委会主任何是非的性命。“文革”中,梅林蒙受诬陷被打成叛徒,欧阳平这个“叛徒”子弟被迫离开了部队,并取消了他作为预备党员的资格。下放到北京郊区某小吃店当了一名服务员。他与何是非的女儿何芸相爱,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母亲由于受到迫害,身患重病,他陪同母亲去北京看病,途经上海时,母亲要看望一下老战友何是非。何是非虽然也是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走过来的老革命,但是,在和平环境中的政治风暴中,他不明是非,投机取巧,为了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四人帮”。他明知女儿与欧阳平九年的爱恋之情,为了巴结上“四人帮”的亲信、上海民兵组织领导成员唐有才,自作主张,将女儿作为活礼物许配给这个有权有势的人。为了炫耀自己和中央首长的密切关系,他把与张春桥的合影摆放在家中最显赫的位置。在举国悼念周总理的日子里,他执意与“四人帮”站在一起,诬蔑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当他正准备迎接将成为他的女婿的唐有才上门时,没有料到过去的老上级、自己的救命恩人梅林大姐和儿子欧阳平突然来访。善良的梅林哪里知道,正是眼前这个何是非忘恩负义制造假旁证诬陷她是叛徒,致使她惨遭迫害。做贼心虚的何是非发觉梅林并不知道是自己写假材料迫害她,立刻松了一口气。他假惺惺地劝梅大姐要相信群众相信党,并表示愿意尽微薄之力帮助她解脱困境。交谈中,何是非怪话连篇,并诬蔑人民群众打着悼念周总理活动的招牌,企图推翻党中央时,欧阳平毫不相让地反驳他。欧阳平还没有认清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热情洋溢地向他讲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宏伟场面,并真诚地将自己编辑的诗集《扬眉剑出鞘》送给他。何是非这才知道,原来欧阳平就是全国通缉捉拿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扬眉剑出鞘》一书的作者,他马上打电话给唐有才,让他派人逮捕欧阳平。当欧阳平准备离开时,何是非为了稳住他,说“这就是你们的家”。”四人帮”的爪牙派人包围了何是非家,欧阳平只要迈出何家一步,就会立即被捕。这时的何是非,竟然一改往日和善的面孔,不仅出卖了欧阳平,还以“不能收留一个反革命分子的母亲”为借口,将身患重病的梅林赶出家门。在欧阳平的帮助教育下,何芸终于认清了“四人帮”及其父亲这个政治爬虫的丑恶嘴脸,站到了正义的一边。何是非的妻子刘秀英也十分痛恨丈夫对梅林大姐一家恩将仇报、丧尽天良的行为,她揭露了他九年前诬陷梅林、如今又出卖了欧阳平的丑行,何是非恼羞成怒,竟然残暴地将妻子踢倒在血泊之中。何是非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终于原形毕露,落得众叛亲离的可耻下场。
【作品鉴赏】:
《于无声处》以“天安门广场事件”为背景,围绕着两个家庭五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从侧面表现了人民群众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在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月里,虽然正直善良的人们受到压抑,搞阴谋诡计的跳梁小丑得逞一时。但是,在真理面前,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的审判,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欧阳平这个正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当代中国青年的典型形象。这位生长在革命家庭的青年怀着对周总理无限敬爱之情,积极投入全国人民悼念周总理的洪流中去。特殊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正当全国人民为失去周总理陷入一片悲哀之时,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家伙竟然跳出来,反对人民的悼念活动。他立即察觉到这场斗争绝非一般的斗争,这些人把矛盾指向敬爱的周总理。欧阳平勇敢地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为捍卫周总理的神圣尊严而斗争。他收集、编辑并散发纪念周总理的诗篇,题名为《扬眉剑出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他的革命行为得到人民的一致称赞,可“四人帮”及其爪牙又恨又怕。欧阳平的举动在当时是会招致坐牢甚至杀头之祸的。特别是当他被“四人帮”死党们包围,面临被捕那场戏,表现出正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他那成熟的政治表现,正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广大青年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于反抗邪恶的缩影。与胸襟坦荡的欧阳平相对的是何是非丑恶、肮脏的灵魂。作者真实可信地刻画了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中不择手段捞取政治资本的跳梁小丑,并以嫉恶如仇的笔端把这个人物的贪婪自私、道德败坏、阴险狡诈的性格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何是非这个在战争年代曾经出生入死的革命干部,在和平环境中竟变得利欲熏心、丧心病狂。他明知“四人帮”反对人民反对党,妄想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但是,为了讨好“四人帮”,为了自己往上爬,他昧着良心诬陷他的救命恩人梅林大姐是叛徒,致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干部遭受惨重的迫害。他不顾女儿何芸与欧阳平的深爱之情,将女儿许配给“四人帮”的死党作妻子,还残忍地向“四人帮”出卖欧阳平。在这个人物身上,凝聚着作者对那些在政治风浪中背叛人民利益、出卖灵魂的无耻之徒的憎恨和鞭挞。作者怀着十分真挚的情感十分完满地塑造了真诚善良的梅林大姐,在欧阳平帮助下终于站在正义立场的何芸和大义灭亲、敢于揭发丈夫何是非的丑恶行径的刘秀英等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同样寄托了剧作家对真善美的想往和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通过人民对周总理的悼念活动,不仅体现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民永远不会沉默”这一坚固不破的真理。这也是话剧《于元声处》的主题所在。剧本结构严谨,严格按照“三一律”的创作手法,全剧剧情发生在一日中的九个小时之内,剧中四幕一景都是在何是非家展开的。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无论对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真实、生动。语言的运用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在创作此剧时,“天安门广场事件”尚未平反。它的出现,在当时被誉为话剧舞台上的“一声惊雷”,引起全社会的轰动。(姜小凌)巴金随想录(上、下)三联书店1987年版
【作者简介】:
巴金,著名作家,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发表《灭亡》时始用笔名巴金。“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新思想。1923年5月,同三哥一起来到上海。1927年4月的夜晚,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上开始写《灭亡》。1928年底从法国回到上海。1934年11月横渡日本,在横滨学习日文。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丛书。抗战期间,辗转于昆明、贵州、四川等地,创作不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59年参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我国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集的工作。1967年到1976年,整整10年,停止了手中的笔。1976年,重新拿起笔创作《随想录》。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终身从事专业创作,著作丰厚。主要代表作有:《灭亡》、《新生》,《家》、《春》、《秋》,《寒夜》等长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等中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散文多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巴金文集》十二卷。新时期巴金创作有《随想录》。内容概要怀念萧珊(节选)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做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分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惶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的前途优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过一个时期,她写了认罪的检查,第二次给放回家的时候,我们机关的造反派头头却通知里弄委员会罚她扫街。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小端端(节选)端端有一天上午在学校考数学,交了卷,九点钟和同学们走出学校。她不回家,却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了两个小时,到十一点才回来。她的姑婆给她开门,问她为什么回家这样迟。她答说在学校搞大扫除。她的姑婆已经到学校去过,知道了她离校的时间,因此她的谎话就给揭穿了。孩子受到责备哭了起来,承认了错误。她父亲要她写一篇“检查”,她推不掉,就写了出来。孩子的“检查”很短,但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我深深体会到说谎是不好的事。”这是她自己写出来的。又是“大人腔”!大家看了都笑起来,我也大笑过。端端当然不明白我们发笑的原因,她也不会理解“深深体会到”这几个字的意义。但是我就能够理解吗?我笑过后却感到一阵空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十年浩劫中(甚至在这之前)我不知写过、说过多少次“我深深体会到”。现在回想起来,我何尝有一个时期苦思冥想,或者去“深深地体会”?我那许多篇检查不是也和七岁半孩子的检查一样,只是为了应付过关吗?固然我每次都过了关,才能够活到现在,可是失去了的宝贵时间究竟有没有给夺回了呢?空话、大话终归是空话、大话,即使普及到七八岁孩子的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讲空话、大话的苦头,一定要让孩子们重演我们的悲剧?二十年前(节选)晚上我睡前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一点半同萧珊雇三轮车去作协。两点在大厅开全体大会批判叶以群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四点后休息。分小组开会,对叶以群最后的叛党行为,一致表示极大愤慨。五点半散会。”我动着笔,不加思考,也毫不迟疑,更没有设身处地想一想亡友一家人的处境。我感到疲乏,只求平安过关。一个月后一天上午我刚刚上班,给造反派押着从机关回家,看他们“执行革命行动”。他们搜查了几个小时,带走了几口袋的东西,其中就有这几年的日记。日记在机关里放了将近十一年,不知道什么人在上面画了些红杠杠,但它们终于回到我手边来了。都是我亲笔写的字。为了找寻关于以群死亡的记录,我一页一页地翻看,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也越是瞧不起自己。那些年我口口声声“改造自己”,究竟想把自己改造成为什么呢?我不用自己脑筋思考,只是跟着人举手放手,为了保存自己,哪管牺牲朋友?起先打倒别人,后来打倒自己。所以就在这个大厅里不到两个月后,我也跟着人高呼“打倒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巴金”了。想想可笑,其实可耻!甚至在我甘心彻底否定自己的时候,我也有两三次自问过:我们的文化传统到哪里去了?我们究竟有没有友情?我们究竟要不要真实?为什么人们不先弄清是非,然后出来表态?不用说我不会得到答复。今天我也常问:为什么那些年冤假借案会那样多?同样也没有人给我回答。但是我的脑子比较清醒了。
【作品鉴赏】:
“五四”文学的著名作家,著作等身,创作了好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和散文,哺育了几代青年的成长。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的创作又再攀高峰,他的散文《随想录》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这几大卷散文集大体上是围绕着对于“十年浩劫”的回忆而撰写的。这些散文的主题之一,是说真活,这也是《随想录》的基本精神。说真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符合事实的话,就是要把事情的真象拿出来。说真话的反面,就是说假话,说违心话,说谎话,说骗人的话。《二十年前》一文是从对待友人叶以群在运动中自杀一事的态度,来对自己进行严格解剖的文章,它的残酷的真实性迫使每位读者都得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灵魂。巴金说他翻阅记录这件事的当年日记,“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也越是瞧不起自己。”一个敢于”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人,是伟大的。作者在这里的忏悔是非常真实的,而且由内疚引出了很多的思考。最后,巴金提出了两个震聋发聩的问题:我们究竟要不要真实?为什么那些年冤假错案会那样多?这就是说,真实与欺骗之间泾渭分明,二者的界限本来是很清楚的,只是为了某种功利,以需要代替了真实。在巴金看来,那些年冤假错案那样多,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但是,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酿成,也可以在知识分子自身找到原因,那就是舍弃了真实。《小端端》是写巴金的几岁的外孙女端端说谎。端端其实只说了一个小小的谎,比政治家们的谎言小多了,也可爱多了。端端的因说谎而进行的“深刻检查”,引起了巴金的笑声。然而巴金说他笑过之后,却感到一阵空虚,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在这里,巴金对于出自孩子之手的“深深体会到”几个字的意义的分析,完全是出自于他的经验阅历,然而也颇有当今西方结构主义的意味。十年浩劫中谁的检查中都频频出现这几个字,可是谁都并不理解这几个字的意义。现在这种说空话、大话的毛病正传染在孩子身上,难道不应该救救孩子吗?节外生枝而且意味深长的是,《小端端》发表之后,给端端这孩子引来了许多麻烦,邻居与同学都拿她说谎话空话的事打趣她。于是,小端端回家请求外公:“以后把我写得好一点吧。”这又说明,在这舍弃真实的世界上,要创造说真话的空气,是相当困难的,巴金也只好请求上海的晚报不要转载他的文章了。《怀念萧珊》是巴金一篇重要散文,萧珊是巴金的妻子,比他年龄小许多,然而却在十年浩劫中一病不起并因癌症逝世了。这故事听起来就让人感伤。巴金的心自然是流着血来写这篇文章的,然而,从文章说,巴金的感情显得很平静,很有节制,他不要写一篇通常的哀悼文章,他不要写一篇悲痛欲绝、哭哭啼啼的文字,他甚至不要写一篇愤怒控诉“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罪行的文章。巴金的那分平静,是饱经忧患、尝尽生离死别之苦以后的平静;然而,平静并不等于死水一潭,平静是智慧,平静下来才能面对真实。在这篇散文里,巴金的忏悔内疚,萧珊的痛苦命运与缺点,社会在浩劫年代施加在一个脆弱女性身上的无情打击,都得到最真实的表现。尤其是对于萧珊缺点的严峻剖析,真实得有些令人胆寒,令人不寒而栗。通常都这么说:批判会上无好话,追悼会上无坏话。现在,巴金在痛悼爱妻的充满了忏悔内疚的散文里,坚持真实地写出了萧珊的缺点:有才华但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做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希望改造思想,但又想走捷径;在政治风浪中张惶失措,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都离开了她。巴金为什么要这样?为了真实。真实地写出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怀念。这样的文字,有益于后代。(小青)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