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原 |
释义 | 《上海文学》1985第2期 【作者简介】: 马原,男,1953年6月23日生于辽宁锦州。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母亲是位会计。1960年入小学。在最初的教育阶段,马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淘气方面,都表现出绝顶的聪明。人生之初的经验,为他日后作家生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上中学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此,他的所谓的中学教育不过是个概念,13岁,他加入了文革大串联。他尚还稚嫩的目光,探寻着那个红彤彤的世界,答案也许没找到,但却留给他许多想想都可使热血沸腾的回忆。1970年,他插队到锦县,成了一名农民。四年知青生活对于马原无疑是最重要的。他曾说过,这段生活对他来说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许多观念皆形成于这一时期,以致于日后永远无法更改。1975年离开农村,重新做一名学生,在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学习。在这所理工学校,马原多少完备了自己科学方面的基本学识。1976年走出校门,到阜新机务段做一名工人。两年工人生活,对马原来说,还没有知青生活重要,也许是这个原因,他于1978年再一次走进校门,成为辽宁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拒绝学外语的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马原自愿报名去西藏工作,他在西藏生活了七年。1989年他离开拉萨,回到沈阳,在沈阳市文联任专业作家,七年高原生活对马原又意味着什么呐?若想了解这一点,你不妨试试从他有关西藏的小说中找找答案。 【内容概要】: 你就生在那山里,你是个猎人的儿子。你接过父亲的枪成为一个正式猎手之后,你不打小动物,那些远在拉萨的皮毛贩子都知道神猎手穷布。你喜欢跟熊打交道,而你的父亲爱打猞猁,有人说碰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熊。人说那熊力气很大,把猎人的火枪像一根干树枝似的折断了,连枪管也弄弯了。这熊把一头牛掰成了两半。这熊从不爬行,它是直立行走的。这熊跑起来很快,一眨眼就到了跟前。你不相信人们说的这熊是确实存在的,你以为他们是在编排瞎话。可是对你说这些话的人一定要你相信那头把牛掰成两半儿的熊是存在的,他们把你带到山里的碎石堆,那有被这头熊弄成只剩骨棒的马的残骸。他们把你穷布当成保护神,他们相信你能杀死它。你终于相信了,并且也相信自己能杀死它,因为你是猎熊人。你在这儿守候了大约有半天的时间了,你没看到任何小动物,你尽量不去想那熊,你只有看见它才知道它是什么。你终于等来了它,它来的安静,它从石堆里扒出马的残骸,放进嘴里咀嚼,你看得清楚,它多大、瘦削。它皮毛稀疏,它眼里射出你熟悉的人的表情。当你去岩缝里取火枪时,它飞快地离开了。后来,穷布知道自己遇到的是野人,也叫喜玛拉雅山雪人。现在要讲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主角应是陆高吧。陆高单位的隔壁单位有位漂亮无比的藏族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陆高认识了她,在陆高与姑娘简短的交谈中,陆高很慌乱,他觉到一种悸动。后来陆高出差了,陆高出差回来时,知道在他出差时,发生了一件事,那个漂亮姑娘死了。陆高去了追悼会场,灵堂上那姑娘的照片使陆高觉得她还活着。陆高从挽联上知道她叫央珍,西藏成千上万的女孩子都叫这个名字。陆高说好了,和朋友们去看天葬。看天葬是要起早的。陆高姚亮还有小何,三个人开着吉普车,在夜色尚未褪尽的时候,奔赴天葬台。路途中,他们碰到一群港客,正步行去天葬台。后来,他们的车拐上一条简易公路。在他们车的前面,有一辆拖拉机。因为路窄无法超车,因此他们发现拖拉机挂车上有三个坐着的人。其中有两个人在交谈,可以看见这两个人交谈时的手势。有一个人一直没动一下。陆高他们猜想那个没动过一下的是死人,陆高心里想:会不会是央珍姑娘呢?当他们的吉普车到达天葬台时,已经有人在这里把守,没有介绍信,不准观看,陆高他们只好爬到距离天葬台一里远的高处,从高处俯瞰,天葬台静静的,有几个人在忙乎,陆高在想是什么因素使人们在这种地方变得沉默?也许生与死之间本来就有条界。他们又朝天葬台逼近些,这下终于激怒了天葬师,他们用石头驱打观看的人群,姚亮陆高只好打道回府。陆高、姚亮、穷布,还有一个老作家,组成了一个探险队,他们来到了穷布所在的县,他们终于没碰上雪人,尽管他们启程时分别给家里写了告别信(万一出事呢?)。但他们听了许多关于雪人的故事。这里原来就有一个关于顿珠顿月的故事。顿珠顿月是双胞胎兄弟,顿珠是哥哥,他比弟弟早生一小时。有一天顿月对顿珠说了心里话,顿月要去当兵了。顿月想当汽车兵。顿月临走的那天晚上,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尼姆在一起。顿月走后,每隔两个月就给阿妈寄钱来,而且还写信说已经升了连长。哥哥顿珠在这段时间里成了传寄人物:他突然就会说唱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有几千万行,而顿珠从没读过一天书,流行的说法是顿珠误入神地,睡了一觉,醒来就会说唱了。尼姆为顿月生了一个男孩儿,可顿月没给她写信也没回来看孩子,尼姆的阿爸把她赶出了家门。尼姆的阿爸死了以后,尼姆和顿珠合了帐篷。顿月入伍不久就牺牲了,他的班长顶替了他的角色,给顿月的母亲十年来寄了两千块钱。作品赏鉴《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游离故事内容之外,粘连在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上。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这个作品,读原文是必须的。梗概提供给你的小说蕴含,因为脱离了叙述过程,减损了许多。《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的结构方法,极为独特,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意味。作者马原在处理要写的素材时,把着眼点放在了“写”上。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写法,会诞生不同的意义,写法,也就是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小说内容的百分之五十。马原调动了结构的全部能动性,使他叙述的故事内容意外地获得了更丰富的蕴含,也即作者使他要表叙的内容在独特的结构之下产生了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冈底斯的诱惑》写了几个不相关联的小故事。穷布与雪人,央珍之死,去看天葬,顿珠顿月的故事。这不相关联的几个故事,如果不在马原独特的结构之中,你无法使它们发生联系,更谈不上共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运用陆高姚亮这种贯穿的人物,再加上上帝般的视角和自信,有些地方是硬性地拼接,把它们纳入了一个新的整体。在这个新的整体中,这些分散的故事因素分别行使着自身原来的故事功能,同时又肩负了新的价值功能。穷布与雪人在《冈底斯的诱惑》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穷布与雪人的故事被纳入“冈底斯的诱惑”的整体后,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无论这个故事本身有怎样固定的意义和价值,它都要被读者拉过来,与央珍姑娘之死,与顿珠顿月的故事等等相映照。恰恰是这种比照,使读者有了新的理解的基点,在此基点上,读者完全可能忽视穷布与雪人故事本身的含义,而把它与看天葬关联起来,而后从中挖掘新的意义,而这被挖掘出的新意义已经具有了新的整体范围,永远地脱离了原先狭隘的天地。从《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原小说创作中结构的力量,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把玩结构(也即是构成小说)时,通过“写”的过程,为小说的故事增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层次。而在具体结构小说时,他忽而绝对主观,忽而极端客观的态度,使小说内容在两种极端间自由游荡,这无疑拓展了小说存在的空间,使小说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极好的弹性、小说的整体宛如立体的世界,不仅丰富,而且是条条道路通向罗马。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相当的空白,可以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你怎么看这篇小说,或者你怎么认为,怎么理解,在马原的小说中都是被允许的。自由,对于马原小说创作来说,是一种必须品,《冈底斯的诱惑》,从叙述角度,时空关系,语言变化几个方面看,都充分体现了这两个字的本义。《冈底斯的诱惑》的语言变化色彩纷呈。人称你我他,几乎被用到了,“我知道这么晚来找你你要骂我??”“这是穷布。穷布不会说汉话,而你们不会说藏话。你们喝茶。晚上我刚把这件事讲给姚亮,他就向我??”这篇小说语言变化的特点与结构变化十分吻合,好像俗话说的那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时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不知不觉中转入了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然后又悄悄接上了第三人称叙述。这种淡入淡出的效果,非常微妙。而这种语言变化使读者的整个阅读在一种充满弹性和活力的跳跃中完成,避免了冗长和乏味。总之,马原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总是要率领读者走入一个新天地的。那么,聪明的读者也许找到了阅读马原作品的窍门:那就是不管他讲的是什么,看他怎样讲。反之亦然,不管他怎样讲,看他讲的是什么,如果把两个方面都看成是主要的,那你就有陷入一种永久纠缠的危险。(冯丽)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上部)作家出版社1963年9月版 【作者简介】: 玛拉沁夫,蒙古族人,1930年8月7日生于辽宁省吐默特旗黑城子村一个贫苦牧民家庭。从小挨饿受冻,大哥给王爷当奴隶挣钱供他上学。他聪明好学,小学未毕业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哲里木盟的开鲁中学,但学的是蒙文。1945年冬15岁参加八路军,奔走于热辽千里雪原。1947年到乌兰浩特,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后的斗争和1947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后随军到沈阳。参加革命后努力学习汉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46年8月在内蒙古文工团当创作员时即写过歌词、通讯、小演唱之类的作品。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工作组去科尔沁草原做群众工作,创作了第一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发表在1952年1月号《人民文学》上。小说发表后他被调到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与海默、达木林合作,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秋到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受到丁铃、艾青、赵树理等人的指导。1954年春从北京返回内蒙古深入生活,在察哈尔盟明太旗里任旗委宣传部长,并开始创作酝酿两年多的长篇小说《在茫茫的草原上》。1957年出版,引起较大反响。1963年小说修改再版时易名为《茫茫的草原》,但只完成了上部。1956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作品除长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外,还有短篇小说和散文。“文革”开始后被定为内蒙古文艺界第二号“阶级敌人”受到残酷迫害。在逆境中他通读了《资本论》、《鲁迅全集》等。平反后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1980年完成《茫茫的草原》下部,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5月调到北京,长期担任《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90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 【内容概要】: 1946年春天一个寒冷多雾的早晨,蒙古族青年铁木尔骑着马背着一支大枪回到了他的家乡、白雪覆盖的察哈尔草原上明安旗特古日克村。铁木尔是牧民的儿子,父母死后大富户瓦其尔收养了他。他厌恶瓦其尔的自私和虚伪,便搬到老猎人道尔吉家中。道尔吉教他打猎,把他培养成一个机警、勇猛、枪法好的猎人,道尔吉的女儿、美丽的斯琴也和他相爱了。一年多以前,贡郭尔把他抓去当劳工。他先是在呼和浩特给人盖兵营,后来到四王子旗给一家牧主放牧,八路军到了四王子旗,他又给八路军喂了一个多月的马。八路军对他很好,但他不愿意参加汉族部队,而要当蒙古族的兵,于是骑着八路军送给他的马、背着八路军给他的枪,回到家乡来了。但这时,他的恋人斯琴已经被贡郭尔霸占了。斯琴心里仍然炽恋着铁木尔,但又为自己的失身感到内疚,她不愿再见到铁木尔。贡郭尔是察哈尔盟明安旗的扎冷,有权有势。日本人在的时候他给日本人当警察大队长,日本人被打败后,他又和国民党派到察哈尔草原的特务、化装成木匠的刘峰拉上了关系。刘峰秘密封他为明安旗剿匪保安团上校团长,指使他组织保安团,把全旗的青年组织起来,准备和共产党、八路军对抗。与此同时,八路军派遣的工作队也来到了特古日克村。队长苏荣是一位精明强干、久经考验的蒙古族妇女,她赶在贡郭尔前面,和特古日克村的蒙族青年官布一起把40多个青年人组织起来进山打猎,借机成立了察哈尔地区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明安旗骑兵中队,官布任队长,铁木尔、沙克蒂尔等热血青年都参加了中队。贡郭尔保安团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苏荣还给队员们上文化课,培养他们的阶级观念,纠正他们狭隘的民族意识。国民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竭力挑拨蒙古人民和八路军的关系。团长方达仁奉国民党特派员杨清河的命令,率领二百多国民党兵化装成八路军,窜到察哈尔草原烧杀抢掠,并声称苏荣、官布的队伍是他们的朋友。负郭尔密切配合,率领保安团假装追击“八路军”,笼络牧民。当时苏荣去张家口搞武器了,官布不相信八路军会杀人放火,一些队员便说他对不起受苦受难的同胞,骂他是没有胆量的“狗种”,愤怒地离开骑兵中队投奔了贡郭尔的保安团。苏荣得到消息立即赶回,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和官布带领骑兵中队追杀方达仁率领的匪兵。由于铁木尔和队员们作战英勇,匪兵被包围在一个有炮台和围墙的小村庄里。贡郭尔在刘峰的指使下,打着“联合作战”的旗号参加了对匪军的包围,借机送情报进去,在夜里帮助匪兵通过一片洼地出了包围圈。匪兵向宝源城逃去,但这时宝源已经被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卫队骑兵第十二师占领。铁木尔凭高超的骑术赶在匪兵的前面将情报送给十二师师长洛卜桑,在洛卜桑的配合下,方达仁的匪兵被全歼。贡郭尔的阴谋破了产,刘峰劝他暂时忍耐一下,等待国民党大军的到来。贡郭尔把刘峰安置在大牧主瓦其尔家中,为了消除铁木尔对他的仇恨,又放走了斯琴,然后带着保安团投奔洛卜桑的第十二师,准备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夏天到来,在欢乐的那达木大会上,十二师官兵们和察哈尔盟广大牧民们欢聚一堂,而贡郭尔则闷闷不乐,偷偷地派人给刘峰送情报。秋天一到,内战爆发了。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察哈尔、锡林郭勒草原的门户张家口。为了诱敌深入,洛卜桑的十二师奉命向北撤退。这时官布、苏荣领导的骑兵中队和贡郭尔的保安团已被编为十二师八十一团,也随大部队离开了家乡。他们走后国民党军队来到了特古日克村,烧杀抢掠,然后扬长而去。两个匪兵企图奸污年轻的寡妇莱波尔玛,没达到目的,便把莱波尔玛的小儿子摔死了。随大部队行动的铁木尔和沙克蒂尔不理解部队的行动意图,私自开小差回到家乡,要保卫父老乡亲。铁木尔与斯琴破镜重圆,都沉浸在幸福之中。沙克蒂尔是莱波尔玛的情人,被匪兵摔死的那个孩子就是他和莱波尔玛生的。得到凶讯他怒火中烧,决心和国民党匪兵拼杀到底。在铁木尔和沙克蒂尔的带动下,斯琴和莱波尔玛也加入了战斗行列。他们组织成一个小队,挖出了贡郭尔埋藏在地下的枪支弹药,把自己武装起来。一天,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向特古日克村开来。铁木尔小队设下埋伏消灭了十几个打前站的士兵,但沙克蒂尔也负了伤。晚上,敌人主力部队到了。铁木尔准备与敌人撕杀,让村里大部分人撤走,留下斯琴和莱波尔玛观察敌情,递送情报。但潜伏在这里的刘峰与敌人密切配合,抓住了铁木尔。团长带着太太住到斯琴的蒙古包里,还让斯琴服侍他太太。斯琴摸清敌人的情况、将情报送出之后,说服一位被敌人抓来当差的蒙古人和她一起在住着敌人的三座牧包里点上火,又从外面锁上门,然后一起骑马逃出特古日克村。莱波尔玛正等在村外,回来寻找铁木尔的官布队长也在这里。他们听到村里传来三声巨响,随即三堆大火冲天而起。他们知道那三座蒙古牧包里的敌人全部完蛋了。官布惊喜地抱住斯琴的肩膀,说:“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你干的!” 【作品鉴赏】: 《茫茫的草原》是建国后内蒙古文坛出现最早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表现40年代末期内蒙古社会生活的作品。它描写的主要是察哈尔草原上小小的特古日克村发生的故事,但它揭示的却是特定年代内蒙古人民的历史命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因为小说是把故事放在巨大的时代背景上来叙述的。这个背景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乃至内蒙古社会不同政治势力的对峙、交锋。在小说中,代表国民党的刘峰来到了特古日克村,代表共产党八路军的苏荣也来到了特古日克村。是跟共产党走?还是跟国民党走?还是像曾经留学日本、日本侵华时期任伪蒙疆政府副厅长的齐木德鼓吹的那样,蒙古人应当独立,复兴自己的民族?这并不仅仅是特古日克村人或者明安旗人面临的选择,而且是所有内蒙古人民面临的选择。正是这个巨大的时代背景使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了以小见大的功能和高度的典型性。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都在特古日克村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这种生活的复杂性甚至集中到一个家庭——大牧主瓦其尔的家庭中。瓦其尔精明、自私而又圆滑,只要能保住他巨大的家产,他不管你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所以内战爆发后他缝制了两面旗,一面是共产党八路军的五星红旗,一面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谁来就挂谁的。但他的两个儿子则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大儿子旺丹参加贡郭尔的保安团,偷偷为贡郭尔送情报;二儿子沙克蒂尔却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骑兵中队。家庭生活中的冲突实质是国家、民族的基本矛盾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不过,瓦其尔最后遭国民党匪军严刑拷打的结局,说明只有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的前途。在对特古日克村斗争生活真切、细致的描绘中,小说体现出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主要得力于作家对蒙古族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对蒙古生活的熟悉。就人物性格而言,铁木尔的倔强、固执、自尊、勇猛;斯霞的执着、坚忍,洛卜桑的豪爽、豁达、爱面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作品展示的生活图景看,无论是热烈、欢乐的摔跤场面,还是民间祝词家唱着颂词给工作队献马,还是沙克蒂尔和莱波尔玛那炽烈而反伦理的爱情,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小说的语言尤其具有民族色彩,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蒙古族人民丰富、幽默而又朴素的谚语。这首先体现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上。瓦其尔见到归来的铁木尔时说:“俗话说得好,马儿走出千里远,也要跑回生长它的牧场来,人怎能像一只没有窝的野雀似的东跑跑西飞飞呢?”铁木尔谈自己在外面与八路军的交往时说:“八路军对我个人实在不错。可是就像俗话里说的那样:一个窝的燕子,有的往东飞,有的往西飞,人们对八路军的看法也不一样。我的朋友哈吐就常说:‘黄羊碰见猎人,还要想三想往哪个方向跑,我们蒙古人再也不能闭着眼乱跟别人走了。你想想,八路军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一个蒙古人当八路呢’?”贡郭尔诅咒那些热情接待八路军的牧民时,骂的也是:“这帮人都像秋天的枯草,见了谁都只知道点头哈腰!”这些语言中都有比喻,而用来作比的马、黄羊、枯草等等都使人想起草原。人物的对话是这样,作家的叙述语言也是这样。卷二第五章写到凶残的贡郭尔父子突然热情对待斯琴并且递上一碗奶茶时,用的是这样的语言:“谁不知道,人们出卖马匹之前,总是替它洗刷两次毛皮,增加几斤草料,以便于使买主出高价,又满意!”这种机智的比喻不仅富于地方特色,而且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贡郭尔父子的险恶用心。从创作方法来看,这部长篇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也借鉴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这表现在小说对草原的描写中所包含的暗示性与抒情性。小说开头描写了察哈尔草原寒冷、多雾的春天,指出草原上的人们困惑而又急切地期待着晴朗的夏天。这里的季节显然是暗示某种时代气氛。小说卷一第十章描写了草原上两条不同的河流,也是暗示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或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小说最后写到斯琴等人烧毁住着敌人的蒙古包时,对草原和黎明作了充满激情的描绘,并且发出了“呵!草原——我们慈爱的妈妈!”这样深情的呼唤。(刘晴)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