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当代中国文学名作:

 

词条 海波
释义 《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1950年生于上海,军人家庭,随在部队工作的父亲迁居数地后到北京。1966年初中学毕业。1968年进一家工厂当钳工。1969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当过报务员、副指导员、干事。1973年起到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1976年,大学毕业后到空军某部政治处任干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1971年至1973年间就曾发表过戏剧、曲艺等作品10余篇。1981年后又发表了《啊,兵!》、《彩色的鸟,在哪里飞徊》等短篇小说数篇。1982年发表的短篇《母亲与遗像》曾荣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内容概要】:
9楼26号住青一户4口之家,4人都是党员。母亲,59岁,1949年推着小车,支援打徐州时入的党。大女儿司云,31岁,1976年搜剿“反动诗词”有功入的党。大儿子司枫,27岁,1973年因“铁心务农”,省报上发表了3篇日记,差半年不到18岁就入了党。小儿子司雷,22岁,1979年自卫还击战中,火线入党。本来还有一个,岁数最大,党龄最长、1935年突破乌江时入的党,但是??他此时待在客厅两侧墙上的玻璃镜框里。这一家人很难团圆在一起,可是最近团圆了。母亲长期在外地工作,3个月前刚退休回来;司云一直住在厂里集体宿舍,为和母亲作伴才搬回家;司枫5岁过继给舅舅,大前年回到这里;司雷当兵4年,第一次探亲。但是团圆对这一家并不意味着幸福,倒是更加清楚地显示了彼此的隔膜。他们每天晚上坐在一起看电视,不过是各自对于“家庭团结”尽尽义务罢了。司枫这些天下了班总要在自己的房间内冲着墙上一张大照片发愣,同像片上的她交谈。这是他心目中的“对象”,和他同在一个单位,最近也交了入党申请书,司枫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她入党。当他向姑娘表白心意时,姑娘只是笑笑。司枫这天像往常一样,和“她”谈完之后,抱着一本《哲学小辞典》,口袋里装着一个小计算器来到客厅。当他看到父亲的镶着黑框的遗像时,他想:她一入党我们就结婚,到时举办家庭舞会,这张遗像就太煞风景了。经过一番惦量,他断然提出建议:将遗像摘下来。这一来,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司云非常恐惧。司雷拦在遗像前边,不让哥哥动一动。司雷盛怒之下在想,这个人硬是被跟商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舅舅带坏了,那老头,政治运动经过得多,也油了,尽管自身难保,却懂得教人怎样利用形势青云直上。当初他挨整,居然暗地叫才15岁的司枫当众往他脸上啐唾沫,然后打起划清界限的旗号下乡。在农村,司枫高喊“扎根”、“铁心”,又写了几本专供展览用的日记,结果入党、提干、上大学。司枫看着相貌酷似父亲的弟弟也软了下来,妥协道,不摘遗像,只把黑框换掉。这时,母亲慢慢地过来,谁也不理,竟自摘下遗像,抱进司枫的房间,将它挂在那张少女像的对面,然后对司枫说:“不许挪动它。这房子是组织上因为他照顾给我的。”当天晚上,母亲来到司雷床前,对他说起他父亲在长征途中曾被误认为是特务,但他并未记仇,仍然死心塌地为党工作。所以,母亲要求司雷要像父亲一样肚量大一些。然后母亲来到司枫的床前,向他打听那姑娘的情况。她说:如果她是个表面冠冕堂皇,肚里揣着计算器的人,就别在这所房子里结婚,因为这个家里可以有非党员存在,却不允许有假党员。别看母亲平时文文静静,但是关键时候也是非常泼辣!第二天,母亲决定把遗像从大儿子房间摘下来,因为她想好好地思考思考。然而,那遗像不翼而飞。母亲质问司枫,他却很高兴地回答不知道。司雷一怒之下,闯进司枫屋里,将这初具规模的“新房”翻了个乱七八糟、嘴里还不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威胁。司枫真的害怕了,可他自然一迭声地说真不知道。母亲阻止了司雷。司云下班回来,司枫让司雷去问她。司云想说什么,但看见司雷眼里往外喷火似的,只说了一句:“要惩罚就惩罚我吧。”母亲这时站出来说遗像被她拿走送到照相馆复印去了。“党员之家”暂时安静下来了,他们都在想。第一轮的想法:司枫觉得司雷太凶,自己不过是把爸爸之死看得轻一些。司雷在想为什么对于爸爸的死,母亲没有他那么伤心和愤恨。母亲怪司云总是太自责,以自己的青春来赎罪太不应该。司云在想,家成这样全怪她。第二轮循环:司枫想司雷确实直率,但??司雷想母亲确实坚强,但??母亲想司云确实善良,但??司云想司枫确实聪明,但??第三轮的思索内容一样:这个家是不是该分家了?想到分家,母亲格外辛酸。她和司云谈起心来:遗像是被司云藏起来了。司云是个善良得相信一切的姑娘。1976年搜剿“反动诗词”的民兵快搜到她家时,她以为主动交出爸爸抄了整整一笔记本的“天安门诗”就没事了,但那本上还有爸爸的作品,为此,刚出“牛棚”9个月的爸爸又搬回去了,并且再也没出来就含冤而死。她开始想自杀,但后来又觉得自己无权痛快地死,应该在爸爸遗像下承受天伦的遣责、良心的抽打。她在工厂埋头苦干,将每月的奖金都买了名贵的鲜花,送到爸爸的墓前。母亲觉得女儿像祥林嫂在“捐门坎儿”,她劝女儿不该这样生活,鲜花的十分之一应该去安慰死者,十分之九应去美化生者。母亲还怪女儿把爸爸看得太狭小,要知道,长征时爸爸拼死拼活背出草地的一个战士,正是执行过枪毙他的命令的人。女儿的心有所释然,母亲又问起她的婚姻大事,女儿害羞地承认一个工友有心于她。母亲从女儿口中得知此人上迸、好学、不图虚名,高兴地要女儿带他来家见面。深夜,母亲在丈夫的遗像前同他交谈,要他陪着一起同儿女们见见,去惊醒他们、激发他们。第二天中午,司雷正在收拾行装,司枫失魂落魄地回来了。原来他那“对象”面对他递过去的入党志愿书,怒斥他如何哗众取宠、欺上瞒下、违法乱纪。姑娘嘲讽地问:“你那本《哲学小辞典》中有‘幸福’一词的解释吗?”这时母亲将他们姊妹几个叫到遗像面前,那里摊着三张白纸,要他们都写“自愿退党申请”,三人异口同声道:“我不退党”,母亲笑了,继续说:那你们就当着这位已牺牲的老党员的面说说不退党的原因。要说真话。
【作品鉴赏】:
经常有评论家们在报刊上撰文指出:“新时期”的小说越写越长,短篇都向长篇发展,人们对这一现象深为担忧,是不是短了就力度不够呢?不!绝不是!海波这篇即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令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它的精悍与凝练。仔细读过原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篇小说的精悍与凝练。首先,小说的情节是精悍、凝练的。从故事的发生,到发展、高潮、结束,中间毫无拖泥带水的抒情、交待、枝蔓、一环紧扣一环,节奏很干脆,很轻快。就连必不可少的交待人物,也仅是在第一段仅几百字就将一家4口全部交待完毕。然而,也就在这段人物交待的文字中,我们通过那4个排比句,已经了解了人物的经历、年龄,等许多事。其次,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精悍、凝练的。每一个人物性格都极鲜明,但又绝不落入俗套,没有画脸谱。而这种鲜明的个性,往往是通过一个习惯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已毕露无遗。比如写大儿子司枫,小说中写道女友的照片是他小用心计得来的,他“特意一个人包下洗印光荣榜照片的差事,把这姑娘的照片多放大了一张”,一下子写出一个工于心计,不择手段,又感情轻浮的形象。从他那个习惯──从书架上抽出《哲学小辞典》──我们又看到一个爱慕虚荣却又不学无术的形象。作者又通过他随时拿着计算器这一习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庸俗、势力的形象。又比如写母亲,她做了一件大家都很震惊的事:不声不响地将遗像摘下来,又不声不响地将那遗像挂在了大儿子房间里。就这几句话,便将一个对丈夫怀有深挚的爱、做事情果断、坚决的老党员、好妻子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到了晚上,她又挨个屋子找子女们谈心,这又展示了她耐心、细致的一面,我们也似乎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尊敬她,大儿子不敢违拗她的原因。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虽然都是简练的几笔,但确实深刻、准确、充分。如果将塑造人物比作人物画的话,这既非写意式又非工笔式,它应该属于漫画类。再次,这篇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精悍、凝练的。在其他小说家笔下,人物心理似乎是最可以铺张笔墨、恣意纵横、大写特写的,但是海波在这篇小说中将它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遗像丢失之后,作者对各自心理活动的描述,采取了排比段的方式,并且分成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第三轮循环的形式,仅仅12句话,就将如此重大的事件在各人心湖击起的涟漪描述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司枫看到司雷站在遗像下边,觉得他特别像父亲,因而恐惧心理油然而生。这些心理描写虽然简洁,但心理描写在一篇小说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却都起到了,又细腻又深刻,又极符人物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这篇小说的语言也是精焊、凝练的。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这篇小说中几乎每一段都只有一两行。句子几乎看不到一个累赘的形容词、副词。人物对话也都极其短小、干脆。所有以上指出的这些,都使得这篇小说留下了许多极富情趣,意味深长的空白,引发我们读者去联想、去思考。(穆言)韩静霆市场角落的“皇帝”《丑小鸭》1983年8月
【作者简介】:
韩静霆,1944年冬生于吉林省东辽县。先后就学于四平艺校、吉林艺专(迸修)、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到农场劳动。1973年分配到部队工作。曾做过工厂工会、中学教师工作,历任干事、创作员。现任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73年开始发表诗歌、儿童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幽谷鹿笛》,《唱歌的小草》,《花魂》;抒情诗集《风凰鸟》;民间叙事诗集《月琴弦上的传说》;儿童诗集《足球队的特别队员》;儿童文学集《玻璃人儿》;电视剧本《摔倒了自己的冠军》;中篇小说《市场角落的“皇帝”》,小说集《战争让女人走开》,中篇小说《凯旋在子夜》等等。其中,短篇小说《没有番号的部队》等十几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市场角落的“皇帝”》获得1983─1984年度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作品奖。报告文学《二十岁的生日在生死场度过》获全国青年报刊优秀作品一等奖。《凯旋在子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大奖。一些作品介绍到国外并被选入高等文科院校教材。
【内容概要】:
1982年,经济大潮冲击中国,北京城无业青年吴越看准了“个体户”这一行当,经过在市面上一番考察,又掂量了自己几乎不存在的“基金”,挑了炸油饼这一行。他找好朋友张旗的妹妹芳芳搭伙,芳芳正为找不到工作、不能给穷困窘迫的家庭分优而发愁,所以欣然同意。他们三人一同骑车去承德旅游几天回来,将背朝农贸市场的芳芳家后门打通,支起油锅,就正式开张了。半个月过去了,芳芳突然有一天给家中每个人买了一件小礼物,那是她辛勤劳动所得,家里人都格外高兴。张旗觉得自己好歹也算帮过大忙,吴越却一点表示没有,便胁迫吴越请客。但吴越这个人挣了钱不隔夜就花掉了,实在是衣袋空空。张旗挤兑他不是能成事的人,吴越羞愧之下立下誓言:“三个月不开钱匣子。”张旗不信,打赌说如果真能如此,他愿把妹妹嫁给吴越。没料想芳芳听见了这番话,自尊心受到伤害,想撒手不干。她想起老街坊家的小青年马凯,他孱弱、胆小,但极真诚。他曾警告自己: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生怕她芳芳被吴越欺负。可是,这场打赌要怪只能怪哥哥,吴越哪点儿不好了?他和自己说得来,人又能干。芳芳前思后想,觉得自己看人待物都太简单,以后得多注意些,也得让吴越知道自己不好欺。第二天吴越来叫,她故意不开门,直至吴越、张旗一起在门外道完歉才出门。吴越真地做了个木匣子,同时决定增加蒸包子这一项目,另外再添两个伙计。芳芳想到了马凯,但吴越带来了一个漂亮姑娘小倩和自己要考大学的弟弟。小倩原是附近有名的女流氓,后被抓去劳教,最近刚放出来。这四个人一起开始了饮食棚的”新纪元”。芳芳总想和小倩谈谈,但小倩总是如哑巴一样,拼命干完活儿就走。一天,吴越上了当,买回豆猪肉,他虽然知道不卫生,但由于舍不下钱财,硬是拿它做了包子馅。小倩发现后冷嘲热讽,芳芳知道后坚决不让卖那些吴越偷偷已经包好蒸好的包子,销毁后亲自向来买早点的人说明原委,道歉。吴越以为从此名声扫地,未曾想第二天门庭若市。为了三个月不开钱匣子的誓言,吴越和芳芳拼命苦干,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自己的生意、做好自己的生意,同时,芳芳一直想同小倩交个朋友。一天一个不三不四的矮胖子出现在饮食棚门口,小倩神情慌张,芳芳发现后什么也没说,只说有事和小倩同路,送她回家,小倩被感动,和芳芳成为朋友。三个月终于熬到了头,打开了钱匣子,里边有一千多块钱。芳芳只是天真地非常高兴,但吴越望着那堆钱却有些异样:喜悦、惊讶、贪婪。他几乎颠狂地嚷出:“咱们是皇帝噗──”兴奋中,他吻了芳芳一下,纯洁的芳芳被陶醉了,可吴越忙着理钱,芳芳说什么他都像没听见。吴越将钱缠在腰上的布带里,坚持要芳芳一起出去吃饭,路上,吴越暗中试探芳芳对怎样分钱的意见,芳芳觉得自己和吴越已经是一种特殊关系,不必分彼此,吴越紧绷着的脸松缓了。到了一家餐厅,芳芳看到小倩和那矮胖子坐在里边。原来,小倩前几年花过那人的钱,现在那人来威胁,其实是要人不要钱。今天他在街上截住小倩,小倩没办法,打算先设法将他灌醉再脱身,所以来到这里。小倩和那人争吵起来,那人当众臭骂小倩,她冲向店门外的汽车寻死,芳芳拉住了小倩,送她回附近的她姨家。吴越却留下同那人喝起酒来。当芳芳回到餐厅,已经喝多了的吴越对她滔滔不绝他讲起矮胖子倒买倒卖如何能挣大钱,言语之间充满羡慕之情。芳芳把喝醉了的吴越送回家中,然后回家,她真不能理解吴越在钱面前怎么这样!第二天,芳芳仍然起早干活儿,吴越来晚了,他分给芳芳150元钱。虽然为吴越的心散争执了一番,但二人很快就又和好了。突然,门外传来马凯卖酱肉的吆喝声,他也做起了小买卖。吴越觉得自己的生意受到干扰,设计将马凯挤兑走。芳芳得知,觉得吴越一点人味没有,吴越反过来又觉得芳芳胳膊肘外拐,正在此时,张旗气乎乎地来了。他觉得妹妹只分得150元钱太少。他质问吴越,吴越狡猾地当着众人面反问张旗为何要来管他和芳芳的事。两人火冒三丈,打了起来,亏得大伙劝开。吴越走了,芳芳也大哭起来。一个星期过去了,小饮食棚已无人去,成了废茅棚。芳芳家里又开始催促她去“知青办”找工作。芳芳终于在小倩和吴越弟弟猴儿的鼓励下振作起来,又看到报纸上对个体户的表扬,更加有了信心。芳芳和小倩开始瞒着家人到一家国营饭店学手艺,学费是帮人家干活儿,学会了许多风味小吃的做法。突然有一天,芳芳请来众位朋友将原来的饮食棚翻盖一新,又由大家慷慨解囊,凑了本钱,“又一村餐馆”就等开张了。吴越和芳芳分手之后,也去钻营投机,倒买倒卖,但因“关系”不多,始终也不景气。他心里其实还是忍不住老想芳芳。他约芳芳见面,芳芳提起分钱的事,吴越舍命不舍财的无赖言行让芳芳厌恶透顶,她郑重地对吴越道了再见。又一个星期之后,芳芳她们的餐厅正式开张,成员有芳芳、小倩、马凯和另外两位。在爆竹声中,芳芳站在餐厅门口远远地看到了吴越。吴越看着芳芳,蓦然想起开启钱匣那天他曾说过“我们是皇帝”的话,看眼前人群簇拥着芳芳,好像是“登基大典”。吴越走了,但不知要走向何方。芳芳站在台阶上自言自语:“过去的一切,都消逝了???”
【作品鉴赏】:
韩静霆一向以军旅题材小说而著称,但是这篇中篇小说的笔触却伸向了寻常百姓。我们可以看出,这篇小说表面是写一家小饮食铺的兴衰,其实更重要的主旨在于:透过改革大潮中一爿小店的兴衰,探索经济大潮对人性、友谊、爱情等等人情世态的影响。随着那个炸油条店的兴办、发展、挫折直至最终的辉煌,每个人物的性格也在一步一步地表现出来。芳芳是个纯洁、善良、干起事来有股子韧劲儿的姑娘,在她身上,既保留有吃苦耐劳、善良贤慧的传统美德,同时,她又是个典型的敢闯敢干、敢爱敢恨的80年代新女性的形象。她性格发展的脉络很清晰:由善良、纯真、任性到在朦胧爱情面前的陶醉,再到受挫后的心灰意冷,再到成熟后的敢爱敢恨。这一过程既是她个人性格发展的过程,也是她面对经济大潮,逐渐适应、调节自我的过程。吴越似乎对经济大潮适应得很快,迅速看准形势、做了个体户,但由于他心理准备不够,加上对金钱的贪恋,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他的性格发展脉络也很清晰:由开始的观察敏锐、办事迅速,果断到被钱迷住了眼,晕头转向、不惜一切(甚至是爱情),变得“没有人味”,到最终的茫然不知所措。作品中着重描绘的这两个人物在80年代的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人读去感觉就是身边的某个人,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作者观察的细致、描绘的深刻了。小倩、张旗等几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并且也略嫌简单化、类型化,但总的看来,还是合理合情,性格比较鲜明。在写法上,这篇小说没有追奇逐艳,玩弄什么新奇手段,而是纯粹地采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捕捉新人新事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精心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下苦功夫,叙述结构也采取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单线结构,平铺直叙,一环紧扣一环,笔调轻松、活泼,可读性很强。在叙述过程中,对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一切为了主线索的顺畅展开而服务,所以对“承德旅游”以及小清的过去这些旁枝都是轻松地一笔带过,既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又没有妨碍小说的主题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作品在节奏上有急有缓、起伏跌宕,舒展自如。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平白、流畅、人物语言生动、自然,作者凭借对北京话的熟悉,让人物全都一口“京味”,极其符合人物身分。总之,这篇小说貌似平常,但却恰恰在这不经意的平常背后,显出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塑造人物、结构故事的写作功底。(穆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