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佩瑾 |
释义 | 《星火》198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杨佩瑾(1935.7—),当代作家,浙江省诸暨县人。少年时代在家乡读书。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1953年回国。在部队曾任电台报务员、电台台长、无线电通讯参谋等职。1957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1958年转业,曾任《南昌铁道报》记者、编辑。这期间,他根据自己熟悉的报务工作和训练生活,写成了第一部中篇小说《银色闪电》,这部处女作描写了知识青年姚文青在通讯兵部队成长的过程。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1963年调江西省文联工作,被选为南昌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参加编辑文艺月刊《星火》的同时,以很大精力投入创作。1964年,他以自己亲身参加的一次抗洪斗争为题材写出的中篇儿童小说《雁红岭下》出版,196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在《电影文学》上发表,第二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71年调奉新县革委会宣传部门工作。1972年调宜春地区文艺工作站。1965年创作的反映志愿军侦察员生活的长篇小说《剑》,文化大革命中遗失。1972年回忆重写,1973年出版。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该书曾多次再版,并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日文对外出版发行,其中部分章节还被选译成法文,登载在《中国文学》上。1979年,他发表了反映1927年毛主席在湘赣边区领导秋收起义的长篇小说《霹雳》。1985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红尘》。此外,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如《苗》、《候车室里的春天》、《燕子飞》、《紫虹桥畔》、《信》、《流星》等,散见于《上海文学》、《星火》、《萌芽》等刊物。他的作品多描写革命历史风貌,反映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1989年,他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文联委员。 【内容概要】: 夕阳晚照,如血的江面上,一条双篷的木船缓缓地逆流而上。省立女子师范毕业生丁月英站在船上。几天前,她参加了抗日救亡话剧《新木兰从军》的演出。她的父亲,龙门镇咏大盛南货行的老板兼县立龙门中学的校长,又是龙门镇清乡委员会主任的丁诗咏闻讯从龙门镇赶到南昌,把她痛骂了一通,让她马上回龙门镇,还要把她许给在军队里当营长的表哥古文辉。二更时分,船在龙门渡口遭到了红军游击队的袭击。游击队要丁诗咏用3000银洋到龙门山来赎丁月英。天亮后,游击队长“田大刀”走进了关押她的屋子,看到她床上一本油印的剧本和两本文艺杂志,目光顿时变得柔和了。他借走了剧本和杂志,丁月英呆呆地望着田云生的背影,疑惑不解,他也喜欢看文明戏的脚本?丁诗咏准备用钱去赎女儿,谁知太太不同意。原来丁月英不是太太的亲生女儿。20年前,丁诗咏到袁州做生意,看中了年轻貌美孤立无援的方桃仙。后来,他一去不回,怀了孕的桃仙找上门来,被太太拒之门外。方桃仙出家后将亲生女儿送到丁家,并在观音菩萨面前发下誓愿,今生今世不认女儿??丁太太请来了保安五旅旅长冯登山,冯旅长答应立刻派兵协助靖卫团进剿龙门山。丁月英在山上盼父亲来赎人,望眼欲穿。游击队侦察班长江细苛主动要求站岗,趁大家都在熟睡之机对丁月英欲行不轨。田云生用扁担狠狠打了江细苟一顿屁股。游击队员在村中演戏,丁月英发现,戏台上的演员竟是田云生。她认为戏剧能唤起自身和观众心灵里最美好、最善良、最崇高的情感,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被城里大户们称为“杀人魔王”的田大刀,也有这样一种感情!敌人进山了,田云生带上部队绕到敌人屁股后头,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还救出了被敌人抓去的特派员戈一氓。戈特派员受了重伤,田云生背他到了明月庵,庵里有一个40左右岁的尼姑慧净。慧净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丁月英。田云生给丁月英看了丁诗咏亲笔所写的一份布告,布告中说:“纵有薄产,岂能资共为虐,宁弃掌珠,忍看血染苍山??”丁月英感到了父亲的冷酷和残忍。游击队放丁月英回家,还发给她两块光洋做路费。丁诗咏“大义灭亲”,被任命为龙门镇镇长,龙门镇丁家大屋里,正在举行着一场气氛渗淡、神情悲壮的酒宴。丁月英突然出现在花厅门口,她质问父亲为什么忍心写那样的布告?她还如实地讲了在龙门山的所见所闻。宾客大哗,纷纷离去,又羞又恼的丁诗咏狠狠打了丁月英一个耳光。月英去九江找古文辉。不想古文辉却受人欺骗,已在三天前成亲。绝望之中,丁月英投江自杀,一条夜行的小船救起了月英。月英到了明月庵,向慧净师傅打听亲娘的下落,慧净不敢认自己的女儿,她谎说月英的母亲已不在尘世了。月英表示自己已看破红尘,也要出家。一个云遮月暗的夜晚,白军近千人三面包围了鲤鱼窝。戈一氓命令死守鲤鱼窝,保卫龙门苏区的每一寸土地。战斗打了两天,红军伤亡40多人,乘戈一氓受伤昏迷不醒之机,田云生带队伍撤出了鲤鱼窝。清晨,丁月英到溪边挑水,遇见了田云生。与田云生的邂逅相遇,使丁月英心里好一阵不平静。由于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金竹山游击支队几乎全军覆灭。十多个衣衫破烂、神色疲惫的游击队员来到明月庵,从江中救过丁月英的渔家姑娘杏妹子也在其中。她受了伤,躺在地上,脸色蜡黄,双目微合。月英为杏妹子采来专能拔毒生肌的药草观音莲。不想杏妹子已落入古文辉之手。古文辉开枪打死了杏妹子,也击碎了她对古文辉的最后一点好感。杏妹子牺牲前,托月英将一件东西亲手交给田大刀。那是金竹山游击支队何司令在硝烟与烈火中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信中控诉了极左路线的罪恶,请党中央注意,党内是不是混进了奸细。田云生读罢信后,在信纸的空白处写下了一行字:秦桧当朝,岳飞必败。赫赫有名的旋风支队突然来到了鲤鱼窝。特委书记曾宏义命龙门山游击队配合旋风支队打下龙门镇。除夕夜,游击队员徐福海给特委送信,戈一氓说徐福海是AB团,曾宏义亲手开枪打死了徐福海。红军打下了龙门镇,丁月英作为红军游击队的一员在镇上演出《新木兰从军》,轰动了龙门镇。部队回到鲤鱼窝,从特委回来的戈一氓宣布逮捕了丁月英,他还责问田云生,为什么不抓AB团,他说田云生对抗上级指示,他说丁月英参加红军是苦肉计,他命令江细苟把田云生捆起来。听说龙门山游击队闹内江,白军兵分三路,拂晓突袭鲤鱼窝。丁一氓命令部队坚守阵地,不准敌人进入鲤鱼窝一步。他还命令哨兵严密看守关押在山洞里的田云生,情况如果紧急,可以立地枪决。敌人突破了游击队的防线,战士们被敌人冲得四分五散。田云生冲上去收容部队,戈一氓和江细苟向田云生和丁月英开枪射击,两人顺着山坡滚下去。清晨,慧净师傅发现了受伤的田云生和丁月英。半个月后,田云生化装成白军军官,夜走鸡冠岭。只剩下80多人的龙门山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困在鸡冠岭,弹尽粮绝,人心浮动。田云生率部队杀出重围,回到龙门山。白军进剿龙门山,丁诗咏在明月庵看到了慧净——20年前的桃仙。江细苟下山来捉丁月英,被敌人抓入明月庵,他向敌人供出了游击队的情况:特委曾书记到了龙门山,田大刀又被捉起来了。丁诗咏放江细苟回山,要他后天清早配合白军消灭游击队。这一切都被躲在暗中的丁月英听到了,她告别母亲,急匆匆上山报信。曾宏义和戈一氓正在审问田大刀,见到从丁月英身上搜出的绣着一对鲜艳的大红桃的洁白的丝绫,便问是不是AB团的联络暗号。情急之中,田云生挺身而出,说那是送给自己的。丁月英曾经多少次等待田云生说出这个意思,却没有想到是在这种时候。丁月英揭发江细苟,曾宏义派人把田大刀、丁月英、江细苟都关押起来。曾宏义带着一排战士去金竹山,戈一氓第一次没有执行曾宏义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指示,率领游击队转移到老君庙。戈一氓宣布结束对田、丁两人的审查,却又命令田大刀在送丁月英回明月庵的路上除掉丁月英。一路上,田大刀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曾宏义在一线天遭到了伏击,他被俘后叛变投敌,龙门山游击队遭敌突袭,几乎全军覆没。田云生和丁月英到了明月庵,田云生留下一张纸条,便悄悄离去。纸条上写的是:死在战场上是幸福的。敌军押解着被俘红军,收兵归来,田大刀闯入敌阵奋勇砍杀。马团长开枪打死了田大刀。古文辉让随后赶来的丁月英用枪打死戈一氓,以证明自己是打入红军内部的密探。丁月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她以一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作品鉴赏】: 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1933年夏至1934年春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王明的“左”倾路线客观上同蒋介石围剿里应外合,毁灭了龙门山红军游击队的故事。小说以大土豪丁诗咏的三女儿丁月英的命运来串连故事,通过她的曲折经历,表现出“左”倾机会主义的可憎面貌。丁月英虽出身于富豪之门,但她有正义感,有爱国热情,目睹日寇进犯,山河沦陷,她曾参加演出抗日救亡话剧《新木兰从军》。被红军游击队劫上山去,起初她也恐惧不安,不了解这支军队的底细。通过与当地老乡及游击队员的接触,通过几天的观察,她发现红军游击队并非像报上宣传的那样是什么“胡子”、“土匪”,她还对那位使镇上乡绅们谈虎色变的游击队长田大刀产生了好感。相反,她了解到道貌岸然的父亲及其手下的靖卫团的一些罪行。因此,她被放下山后,如实地介绍情况,不自觉地替红军游击队做了宣传。她性情软弱,在连遭生活的打击之后,心灰意冷,投江自尽,遇救后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她心地善良,在明月庵,她曾掩护受伤的田大刀,她也曾爬山历险为受伤的救命恩人杏妹子采药。她参加红军游击队并非出于自觉自愿,是为了完成杏妹子危难时的嘱托,她才二次上龙门山。红军打下龙门镇,她参加了文明戏的演出,她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白军副团长古文辉回龙门镇侦察,面对着昔日的情人,丁月英想起死在他枪下的杏妹子,庄严宣布:从前那个丁家三小姐已经死了。在革命队伍中,在战友们友爱的目光里,在乡亲们亲切的神情里,她感到一种温暖,一种从未享受过的温暖,然而她万万没想到,正当她张开双臂,以整个心灵去拥抱新的、艰苦而欢乐的生活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在她头顶炸响了。特派员戈一氓回到龙门山的第一件事便是宣布逮捕丁月英,戈一氓怀疑她参加革命的动机,说她是打入革命队伍内部的AB团。他将丁月英和田大刀关进山洞,甚至下了这样的命令,在情况紧急时,哨兵有权处置他们。她又一次被迫出家,但她的心还是向着田大刀,关心着红军游击队的安危,当地目睹游击队内部有人叛变,得知敌人要偷袭鲤鱼窝的消息,便不顾一切上山送信。她对革命的认识逐步提高,她对田大刀的感情也逐步加深。她天真单纯,当戈一氓想要她的命,派田大刀送她回明月庵的时候,她真的以为是让她“隐蔽在明月庵,另有任务”。一路上,她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喜悦、活泼,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幻想。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致,既写出了她小知识分子软弱动摇的一面,也写出了她在艰难困苦境况中的锻炼成长,真实可信。田大刀是作者极力塑造的又一个形象。作者没有将其描绘成理想化的人物,这个人物并不高大完美,他像一条草莽好汉,他亲手痛打不守规矩胡作非为的战士。他率领的游击队还带点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味道,绑票撕票。但他忠于革命,他怀着深仇大恨投身革命,他与人民群众保持着鱼水相依的关系,他建立并发展了龙门山红军游击队和龙门山红色根据地,他几次在危难中救出了这支队伍,他懂得面对强大的敌人不能硬拼,应该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绕到敌后打埋伏,去抄敌人的老窝。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他有过苦恼,有过疑虑,有过抗争,小说详细描述了这一切。尤其是最后送丁月英去明月庵的路上,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他激烈的思想斗争,揭示了他的复杂情感。特委书记曾宏义是王明极“左”路线的代表,他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顽固执行王明路线,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游击队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他大抓AB团,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后来他又成了彻底的逃跑主义者,他遇伏被捕后可耻地叛变了革命,出卖了龙门山游击队,充当了镇压革命的鹰犬。戈一氓虽也参与了对田大刀、丁月英的迫害,却是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他是一个工农干部,理论上辩不过曾宏义,于是自认为是水平低,于是坚决执行曾宏义的指示,葬送了龙门山红军游击队??小说描写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控诉了“左”倾路线的罪恶。小说犹如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程倬)姚雪垠李自成(1—3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1976、1981年版 【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原名姚冠三,著名小说家。1910年生于河南省邓县的偏僻农村——姚寨的一个穷苦人家。他童年时极爱听长辈们讲的古今历史故事;少年时曾被土匪掳去,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1929年,他进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学习,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并被开除学籍。他随后去北平,在北平图书馆自修古典文学,并接触进步书籍。1932年秋天至1933年春天,他重回开封,当过中学教师,开办大陆书店,并尝试文学创作活动。1937年,他在开封主编《风雨》周刊。1938年武汉沦陷后,他在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职,并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1941年,他到大别山区任《中原文化》杂志的编辑;1943年在重庆专门从事创作;1945年到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任教;1947年前往上海,曾任一所农校教员;上海解放后,他曾任大夏大学教授,兼副教务长和代理文学院院长。1951年,他回到河南,在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他又迁居武汉,专事创作。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至1960年到武汉市西湖农场劳动。1960年至今,他一直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主要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他是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1938年发表了《战地书简》报告文学集,1939年出版了《四月交响曲》报告文学集,1940年出版《红灯笼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42年出版《M站》报告文学集和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1943年出版长篇小说《戎马恋》、《重逢》、《新苗》及短篇小说集《差半车麦秸》,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长夜》和传记体小说《记卢熔轩》,1963年、1976年、1981年分别出版长篇小说《李自成》一卷、二卷和三卷。 【内容概要】: 《李自成》是多卷集的历史长篇小说,作者计划写五卷,现已出版三卷,共八册,230万字。小说以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为主线,兼写明王朝内部矛盾以及明、清之间和顺、清之间的战争。作者欲借此展现明末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表现那个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形象地总结“李自成革命的经验教训和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姚雪垠《李自成创作余墨》)。小说的第一卷描写崇祯十一年(1638)冬天至次年夏天的故事,以潼关南原大战为中心事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潼关陷入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虽经奋力拼杀,仍然全军覆灭。李自成与高夫人和女儿失散,带着17个人突围,逃进商洛山中,隐姓埋名,暗自收集残部,整军屯田,积极经营,重振旗鼓。他还亲自前往谷城,使玩假投降把戏的张献忠真心佩服他的胆识和勇气,非但未杀害他,还送他部分人马和武器,并接受了他重新起义的建议。这期间高夫人在部将刘芳亮的护卫下,突出重围,逃到豫西的崤山之中,坚持斗争,并坚信闯字大旗定会重新举起。待她得知贺人龙要进攻商洛山之时,就与刘芳亮率兵袭扰潼关、灵宝,迷惑敌人,分散敌人对商洛的注意力,最后终于与闯王胜利会师,使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再次壮大,一个新的斗争高潮就要到来。这一卷还写了崇祯皇帝面对威胁京师的清兵,采取求和的安抚政策,得到监军太监高起潜和杨嗣昌等人的支持,却遭到了主战派代表人物、手握兵权的总督卢象升的反对,写了卢象升与清兵大战,壮烈牺牲的悲剧。《李自成》第二卷主要描写明王朝与农民起义军的斗争,兼写李自成与张献忠之间的矛盾。崇祯十二年夏天,商洛山中瘟疫肆虐,李自成本人和他的多数将士染上疫病,形势危险。这时官军乘机围剿李自成的老营,并千方百计地收买义军中的某些将士背叛李自成,又勾结地方反动势力作内应,准备一举消灭农民军。李自成、高夫人和刘宗敏等义军首领,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了疾病。他们同仇敌忾,军民团结,用高度的智慧和胆识消灭了宋家寨的反动寨主宋文富,切断了他与官军的联系。李自成又亲自深入虎穴,来到石门谷,凭借其惊人的勇气和智谋,平定了坐山虎刘雄发动的杆子哗变,稳定了军心,消灭许多官兵,使朝廷的阴谋遭到失败。这时,由于张献忠骄傲轻敌,再加上叛徒刘国能的投敌献策,使张献忠的义军在玛瑙山遭到重大失败,只好退到兴山县城西60里的白羊山驻扎。崇祯十三年夏天,李自成率领一千余名精兵从武关突围,离开了商洛山,并识破张献忠欲谋害于他的阴谋,因而放弃了与张献忠联合作战的想法,而转入陨阳山中。这年冬天,李自成看到杨嗣昌统率各路大军进入四川,追击张献忠,又看到河南民怨沸腾,官兵空虚,便挺进河南,受到百姓欢迎,使其军队迅速扩大到10万之多,并一举攻陷洛阳,杀死崇祯亲叔叔福王宋常洵,使朝野震惊,把明末农民革命战争推向新高潮。围绕上述情节,作者还用较大篇幅写了李自成派刘体纯赶赴开封,找江湖术士宋献策,营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牛金星的情节。写了女侠红娘子攻破杞县,营救了李信,并劝李信起义投奔李闯王的故事。作者还写了崇祯皇帝与其朝臣们的种种矛盾和斗争。《李自成》第三卷主要写李自成三次进攻开封之事。李自成首次进攻开封失利,便同东征而来的高夫人率兵进入伏牛山区。这时与张献忠合作打败官军的另一支义军首领罗汝才离开了张献忠,投奔了闯王,拥戴闯主为盟主,共同打击官军,使义军势力再次壮大。不久,张献忠兵败来到闯王这里,但又迅速离去,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了义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时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等奉命攻打李自成,却被义军杀得大败,傅宗龙被杀死。李自成决定二打开封,却首先攻下叶城,杀死刘国能。再攻破南阳,杀死唐王,消灭了猛如虎,并在攻城前智得左良玉之女左明珠。然后兵临开封城下,围困敌军,炮轰城墙,在城下挖洞,准备炸开城墙。但是经过激烈搏斗,义军挖的36个地洞全被官兵夺取,义军损失惨重,又听说左良玉的大军即将前来增援官军,李自成只好领兵撤退,另寻时机夺取开封。后来,李自成攻破襄城,杀死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又攻下商丘城,准备三打开封。李自成首先率领大军停留在朱仙镇,而左良玉和丁启睿、杨文岳的官兵驻扎在水坡集,两军对峙。李自成一方面积极奋战,又用智谋令官军首领相互猜忌,终使左良玉首先暗自夜遁,又中了李自成的计谋,10多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往襄阳。丁启睿和杨文岳也惨遭失败。李自成当即整顿义军,重新攻打开封。义军先将开封包围,向城内发布《晓谕》,要求官军投降,可是守城官军头领高名衡、陈永福、黄澍等坚守孤城,致使大批百姓被饿死,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城内官军见援兵无望,绝望已极。黄澍与新任河南巡按御史严云京等阴谋掘开黄河大堤,企图淹没义军,可是洪水滔滔,淹没了开封城,义军虽然损失一些人马,但无伤大局,城内百姓却多被淹死,只有少数人被义军救出。这以后李自成领大兵暂驻宝丰和郏县,一面休整,一面征集粮草。这时他得知已经叛变的袁时中将进一步投降官军,便派兵消灭袁时中。被迫嫁给袁时中的慧梅一心向着李闯王和高夫人,忍痛割弃与袁时中的夫妻情,将丈夫置于死地,她也自杀身亡。这一卷中还描写了明、清之间的斗争,明军统帅洪承畴丢失了松山,被清兵俘获而投降,清兵南下的气焰更加高涨。 【作品鉴赏】: 《李自成》是一部极优秀的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它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同明军的战争为主线,极其广泛地描写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大半个中国所发生的事情,既描写了义军中休整扩军、练兵筹粮、赈灾医病、婚嫁食宿,也描写了明宫中宴饮游乐、尔虞我诈、嫔妃相斗;既写出了“朱门酒肉臭”的贵族生活,又写出了“路有冻死骨”的平民悲剧;既写了朱仙镇、开封、洛阳、松山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写了开封相国寺的风光、北京上元节灯市的热闹;既写了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也写了军事战场上的硝烟;既写了明宫的文武百官、义军的男女将领,也写了山野村民、市民工商,因此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真实地再现了明末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真实画卷,是明末社会的形象史,这对于我们认识明末社会是非常有益的。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其次,《李自成》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具有丰满个性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塑造了李自成这个光辉的艺术典型,使本书获得巨大的艺术成功。小说中的李自成既是政治领袖,又是军事统帅。作为政治领袖,他具有宏伟的抱负和远见卓识,他明确提出打倒明王朝,建立新政权的革命纲领,并且能根据具体的现实条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善于团结部下,注重民主作风,倾听各种意见,胸怀宽阔。作为军事统帅,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沙场,骁勇善战,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刚毅不屈,虽屡遭挫折,终能力挽狂澜,推翻明王朝。当然李自成也是当时的一个普通百姓,他和历史上的多数农民起义领袖一样,具有“帝王思想”,有时也相信占卜迷信之类的事,在革命策略上也有失误,但瑕不掩玉,小说中的李自成确是一位成熟的农民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是一个英雄的典型。另外,小说中的其他英雄人物,如机智沉着、勇猛剽悍的刘宗敏,粗犷鲁莽、忠诚勇猛、憨厚坦率的郝摇旗,忠心耿耿的王长顺,巾帼英雄红娘子、慧梅和高夫人也都写得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反面人物的处理并未采用脸谱化的简单手法,把崇祯皇帝、杨嗣昌和洪承畴等形象描绘得很成功,特别是崇祯的形象,在古今大量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中,显得尤为出色。作为末代国君,他具有荒淫享乐、专横拔扈、刚愎自用、凶残狠毒、反复无常的特点,但他又不同于其他末代君王的庸碌无能,而是临朝听政,亲自批阅奏章,与朝臣争议军国大事,有时废寝忘食,拼命挣扎,妄图中兴明王朝。这就把崇祯这个末代君王的复杂性格和心理写得非常成功,很符合艺术的规律。作者所以能把人物写得如此成功,是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小说描写人物性格的手法的结果。首先,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暴风骤雨般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中,通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小说刚开头不久就把主人公李自成放到南原大战失败的危急关头,通过他和高夫人、郝摇旗等人的具体描写,揭示了李自成的毫不动摇、斗争到底的革命意志,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其次,作者善于选择经过提炼的富于表现力的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李闯王不带军队闯入石门谷,平定了“杆子叛乱”,很好地表现了李自成胸怀磊落、正气凛然的统帅风度,和他的崇高威望及应变的才能。再次,小说还善于通过典型的动作和细节的描写,或者通过浪漫主义的夸张的描写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刘宗敏纵骑跳江的细节描写,带有根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夸张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刘宗敏这位义军将领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另外,作者还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抒情的插笔等等艺术手法,多层次地描绘人物的复杂品格,显示了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才华。宏伟严谨的结构是《李自成》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小说的内容极为丰富,事件的线索错综复杂,人物繁多,时地的变化很大,但是作者能够胸有成竹,统筹兼顾,突出主线,力避枝蔓。他创造性地采用了情节内容多线条的复式发展的艺术结构,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同明王朝的斗争作为小说的主线,将明、清的斗争、明王朝内部的斗争、义军之间的矛盾作为副线,相互制约,螺旋式地向前推进,逐渐展开全书的情节,灵活自如,主次分明。作者还根据内容和结构的需要,把全书分为五卷,每卷又分成许多章,并把若干章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使其与全书主线保持一定的关系,因而使全书结构又显示出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均衡对称,前后照映的特点。从篇章布局和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本书有时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有时又如横云断峰,活泼洒脱,变幻莫测,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宏篇巨制的惊人能力。《李自成》的民族风格是非常鲜明的,这也是它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小说里描绘了一幅幅深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会民情的风俗画。如第二卷所写的开封相国寺的风情,北京上元节的灯市,红娘子与李信的婚礼,崇祯皇宫里的生活等等。其次,小说里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书信文章,运用了成熟的民族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的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溢着浓郁的民族生活的气息,读来亲切感人。总之,《李自成》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标志着我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高度,它是当代文学园地里盛开着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戴英)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04条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当代中国文学名作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