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防有鹊巢 诗经 |
释义 | 防有鹊巢 《诗经·陈风》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1〕?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2〕,邛有旨鹝〔3〕。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1〕侜(zhōu):诳骗。予美:我的美人,指作者的妻子。 〔2〕唐:古代庭院中或宗庙门内的大路。甓(pì):砖块,瓦片。 〔3〕鹝(yì):借为“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之情的民歌。主人公的妻子被人骗走了,他四处寻找,心情十分忧惧。 全诗两章,都是托物起兴。第一章首二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堤上有个喜鹊巢,丘上长得好陵苕。“鹊巢”和“旨苕”与诗人所咏之词有什么关系呢?对此,所见注家均语焉不详,这里不妨作点探索。“鹊巢”这一意象在《诗经·召南·鹊巢》中出现过。在那首诗里,用鸠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喜鹊是受害者。而本诗的情形却不同。俗谓鸟类筑巢为垒窝。吾乡口语赋予“垒窝”一语的比喻义有栽赃、陷害、诳骗等多重含义,如反驳别人的攻击时常说“别想在我头上垒窝”,是一个贬义词。喜鹊筑巢于堤之上(或者说筑巢于榆枋之上)虽不能被看作对堤防的侵扰,但这会勾起诗人被侮辱被损害的心理体验当是自然的。曹植《魏德论讴》写道:“鹊之强强,诗人取喻。饥食苕华,渴饮清露。”这证明了喜鹊是嗜食苕华的。这一点更加刺痛了诗人的心灵,因为“旨苕”正是“予美”的化身。土丘上陵苕的鲜嫩味美,暗喻“予美”的年轻貌美,这是许多注家已经指出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定以“旨苕”为猎取目标的喜鹊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侵略者的形象,今天称作第三者。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则首二句便不仅是托物起兴,而且兼有比义,是兴中有比,紧扣所咏之词的。 诗的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是谁哄骗我的爱,心上愁雾不能消。“谁侜予美”,不是设问,亦不是明知故问,而是明知为谁而不敢直指之谓也。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没有自主权。漂亮一点的女奴,不管成家与否,被奴隶主随意抢占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诗经·豳风·七月》写道:“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就是明证。在这首诗里,“予美”似不是被明火执仗地抢走的,诗人说是被诳骗的,至于花言巧语还是物质利诱,没有言明。有没有“予美”心甘情愿跟人家走的可能,诗人自己也未必确知。他只知道“予美”不见了,而由于地位的悬殊,自己无力与对手较量。一个“侜”字,隐然传达出主人公心灵受创却又无可奈何的悲苦意绪。 第二章词义与第一章相仿,但却不是同义重复:一方面场景有所变换,由堤防写到中唐,表现出主人公苦苦追寻的情态,他虽然不能“上穷碧落下黄泉”,但为了找回“予美”做到了他所能做的。“予美”的去向当然不会在野外,而他却沿着堤防、土丘、池塘这些荒郊野径寻找,其茫然不知所之的恍惚神情依稀可见。在野外,诗人正可面对苍天一舒胸中幽愤。其次,用“惕惕”置换“忉忉”,程度也不同。忧而且惧,既为“予美”的失踪,也担心自己头上会有新的灾祸降临。反复咏叹中,充分表现了忧伤的深长和难以排解。 《防有鹊巢》作为一首本色民歌,托物起兴,取譬生动,主人公心理刻画准确而细腻,都是值得称道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