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闲情赋 陶渊明
释义

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

〔1〕,张衡作《定情赋》〔2〕,蔡邕作《静情赋》〔3〕,检逸辞而宗澹泊〔4〕,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5〕;将以抑流宕之邪心〔6〕,谅有助于讽谏〔7〕。缀文之士〔8〕,奕代继作〔9〕,并因触类〔10〕,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11〕,复染翰为之〔12〕,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13〕

夫何瑰逸之令姿〔14〕,独旷世以秀群〔15〕;表倾城之艳色〔16〕,期有德于传闻〔17〕。佩鸣玉以比洁〔18〕,齐幽兰以争芬〔19〕;淡柔情于俗内〔20〕,负雅志于高云〔21〕。悲晨曦之易夕〔22〕,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23〕!褰朱帏而正坐〔24〕,泛清瑟以自欣〔25〕。送纤指之余好〔26〕,攘皓袖之缤纷〔27〕;瞬美目以流盼〔28〕,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29〕。悲商叩林〔30〕,白云依山。仰睇天路〔31〕,俯促鸣弦〔32〕。神仪妩媚〔33〕,举止详妍〔34〕。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35〕。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36〕;待凤鸟以致辞〔37〕,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38〕,魂须臾而九迁〔39〕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40〕;悲罗衿之宵离〔41〕,怨秋夜之未央〔42〕。愿在裳而为带〔43〕,束窈窕之纤身〔44〕;嗟温凉之异气〔45〕,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46〕,刷玄鬓于颓肩〔47〕;悲佳人之屡沐〔48〕,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49〕,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50〕,或取毁于华妆〔51〕。愿在莞而为席〔52〕,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53〕,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54〕,附素足以周旋〔55〕;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56〕;悲扶桑之舒光〔57〕,奄灭景而藏明〔58〕。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59〕;悲白露之晨零〔60〕,顾衿袖以缅邈〔61〕。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62〕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63〕。拥劳情而罔诉〔64〕,步容与于南林〔65〕。栖木兰之遗露〔66〕,翳青松之余阴〔67〕;傥行行之有觌〔68〕,交欣惧于中衿〔69〕。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70〕

敛轻裾以复路〔71〕,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72〕,色惨凄而矜颜〔73〕。叶燮燮以去条〔74〕,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75〕,月媚景于云端〔76〕。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77〕;悼当年之晚暮〔78〕,恨兹岁之欲殚〔79〕。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80〕,譬缘崖而无攀〔81〕

于时毕昴盈轩〔82〕,北风凄凄,不寐〔83〕,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84〕,繁霜粲于素阶〔85〕。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86〕;始妙密以闲和〔87〕,终寥亮而藏摧〔88〕。意夫人之在兹〔89〕,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90〕;徒勤思以自悲〔91〕,终阻山而带河。迎清风以祛累〔92〕,寄弱志于归波〔93〕。尤《蔓草》之为会〔94〕,诵《邵南》之余歌〔95〕;坦万虑以存诚〔96〕,憩遥情于八遐〔97〕

注释

〔1〕初:当初。

〔2〕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定情赋》写爱情,今已佚。

〔3〕蔡邕:字伯喈,东汉末年文学家。《静情赋》写爱情。

〔4〕检:约束。逸辞:放荡的言词。澹泊:恬淡寡欲。

〔5〕闲正:典雅纯正。

〔6〕流宕:放荡。

〔7〕谅:谅可,料想。讽谏:婉言规劝。

〔8〕缀:连接,此指写作。

〔9〕奕代:一代接一代。奕:累。

〔10〕触类:连类相及。

〔11〕园:田园,指农事。闾:住处,家中。

〔12〕染翰:以笔蘸墨。

〔13〕庶不:希望不。谬:违背。

〔14〕夫何:发语词。瑰逸:瑰奇飘逸。令:美。

〔15〕旷世:绝代,世所未有。秀群:秀美超群。

〔16〕表:显露。倾城:形容女子貌美。

〔17〕期:期望。

〔18〕鸣玉:美玉。

〔19〕齐:同。

〔20〕淡柔情于俗内:对于世俗,感情淡薄。俗内:世俗之内。

〔21〕负:怀抱。

〔22〕夕:日斜。

〔23〕殷:盛多。

〔24〕褰(qiān):揭起。

〔25〕泛:弹奏。

〔26〕余好:袅袅不绝的瑟音。

〔27〕攘:捋,扬起。

〔28〕瞬:目光转动。

〔29〕景:同“影”,日影。

〔30〕悲商:悲凉的秋声。

〔31〕天路:天街,指天空。

〔32〕促:急促弹瑟。

〔33〕神仪:神态仪表。

〔34〕详妍:安详而美丽。

〔35〕接膝:促膝。

〔36〕冒礼:冒犯礼教。为愆(qiān):造成过错。愆:过错。

〔37〕凤鸟:指媒人。

〔38〕靡宁:不安宁。

〔39〕魂须臾而九迁:语出《楚辞·抽思》。

〔40〕华首:美丽的头。

〔41〕罗衿:罗衣。衿:衣。宵离:夜离,指女子夜间脱下罗衣。

〔42〕未央:未尽。

〔43〕裳:古代的裙子。

〔44〕窈窕:美好的样子。

〔45〕温凉之异气:气候变化。

〔46〕泽:涂润头发的油膏。

〔47〕玄鬓:黑色的鬓发。颓肩:下垂的肩。

〔48〕沐:洗头发。

〔49〕黛:青黑色的颜料。

〔50〕鲜:新。

〔51〕或取毁于华妆:旧妆可能被新的华妆代替。

〔52〕莞(guǎn):一种可织席的草。

〔53〕文茵:有花纹的皮褥。代御:替用。

〔54〕履:鞋。

〔55〕周旋:转动。

〔56〕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57〕扶桑:指太阳。舒光:发光。

〔58〕奄灭:同“掩灭”。

〔59〕凄飙(biāo):凉风。柔握:指柔软的手掌。

〔60〕白露:露珠变白,意指凉秋。零:落。

〔61〕缅邈:渺远,指离开。

〔62〕辍(chuò):停止。

〔63〕契契:愁苦的样子。

〔64〕拥:怀。劳情:苦情。罔:无。

〔65〕容与:漫步徘徊。

〔66〕栖:停留。

〔67〕翳:遮蔽。

〔68〕傥:同“倘”,倘若。行行:徘徊不前的样子。觌(dí):见,相见。

〔69〕欣惧:欢欣与恐惧。中衿:指内心。

〔70〕悁想:忧思。

〔71〕敛轻裾:整顿衣服。裾:衣袍的大襟。复路:往回走。

〔72〕徙倚:徘徊,流连不去。趣:通“趋”,小步快走,此指迈步。

〔73〕矜颜:敛颜,没有笑容。

〔74〕燮(xiè)燮:叶落声。

〔75〕负:背负,带着。偕:同。

〔76〕景:同“影”。

〔77〕索偶:寻找自己的伴侣。

〔78〕当年:壮年。

〔79〕兹岁:这一年。殚(dān):尽。

〔80〕棹:船桨。

〔81〕缘崖:爬越山崖。

〔82〕毕,昴(mǎo):皆星名。

〔83〕(jiǒng):耿耿。

〔84〕摄带:束好衣带,指穿衣。伺晨:等待天亮。

〔85〕粲:鲜艳,莹洁的样子。素阶:白霜覆盖着的台阶。

〔86〕流远:从远处传来。

〔87〕妙密:美妙细密。

〔88〕藏:隐,含。摧:伤,哀。

〔89〕夫人:那个人,指所思的女子。

〔90〕奄冉:荏苒。就过:即将过去。

〔91〕勤思:劳思,苦思。

〔92〕祛(qū):除掉。

〔93〕归波:回波。

〔94〕尤:责备。

〔95〕《邵南》:即《诗经·召南》。

〔96〕坦:平息。

〔97〕憩(qì):休息。八遐(xiá):八方极远之地。

鉴赏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晋末宋初的大诗人和文章家。据说,西晋大司马陶侃是他的曾祖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县令之类的地方官,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年轻时曾抱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因他所处的时代极其黑暗,壮志始终未能实现。由于生活所迫,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小官。终因政治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肯同流合污,于41岁时决计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贫困生活。陶渊明卒于刘裕篡晋后七年,因此《晋书》和《宋书》均有传。有《靖节先生集》,现存诗、文130余篇,清人陶澍有注。

陶渊明是个不慕荣利,傲视尘俗,脱略世故的人,作品多抒写自己的性格,在平淡中表现出生动的情趣。他的文章以质朴、醇厚、简练见长。诗自然朴素,韵味隽永,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总之,陶渊明的作品代表了建安以后至盛唐以前的一个高峰,在文学史上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闲情赋》是《陶渊明集》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为人的一个侧面。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一般人认为正人君子是不宜在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否则,便是一种轻薄的表现,有损于作者的形象。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萧统才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清人方东树甚至说它是“轻薄淫亵,最误子弟”(《续昭昧詹言》)。苏轼不同意萧统的看法,认为《闲情赋》用的是“比兴”手法,是君子之作,斥萧统的评论为“小儿强作解事者”(《东坡题跋·题文选》)。清人刘光的观点比苏轼更进一步,他说:“太史公谓‘《国风》好色而不淫’,以曰《离骚》、渊明此篇亦其意。身处乱世,甘于贫贱,宗国之覆既不忍见,而又无如之何,故抚为闲情。其所赋之词,以为学人之求道可也,以为忠臣之恋主可也,即以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陶渊明闲情赋注》)这两种对立观点的焦点在于作品有无寄托。“五四”运动以后,传统的封建观念受到冲击,《闲情赋》关于爱情的描写,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首先给《闲情赋》以正确评价的是鲁迅先生,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称它是思想大胆的敢于反封建礼教的爱情赋,在给日人增田涉的信中称它是“坚实而有趣的作品”。虽然如此,但是作品究竟有无寄托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在当前的评论中亦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这篇作品至今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在于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和歌颂了真挚纯洁的爱情,而不在它有无寄托。因此,这个问题暂且可以放在一边,而就它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一下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赋的正文一开始,作者就以惊叹的语调,神奇的笔触,勾画出一位具有“倾城之艳色”的“旷世”佳人。这位佳人瑰奇飘逸,绝世超群,迎面走来,仿佛由天而降。佳人之美,不仅在于她惊人的艳姿,而更重要的在于她有美好的品德。这一段关于佳人外形与内心世界的描写非常成功,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特别是佳人奏瑟的场面,将人物的仪态动作和客观景物结合在一起描写,更显得情景逼真,形象生动鲜明,既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气氛。

正是这样一位旷世秀群的难得佳人,引起作者深深的爱慕。他从瑟音感到佳人在向他传情,从而产生了与佳人促膝交言的愿望。他想前去向佳人明心结誓,但畏惧冒犯礼教造成过错,想等待凤鸟传语说合,又恐怕落在别人后面不能如愿。他心绪不宁,惶惑不安,神魂颠倒,须臾九迁。在无可如何的情况下,作者聚精会神,驰骋想象,一连设想出衣领、裙带、发油、眉黛、床席、鞋子、影子、蜡烛、扇子、鸣琴等十种能与佳人接近的东西。作者情愿变成这些东西,以达到与佳人朝夕相依,永不分离的目的。但是作者每提出一种设想之后,立即又想到这种东西在时过境迁之后会遭到冷落和遗弃的下场,因而不得不在悲感和哀叹声中将这种设想加以否定。因为作者提出的每种设想都是以“愿”字领起,所以一般称之为“十愿”。“十愿”构思新颖奇特,意趣横生,妙不可言,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在古代辞赋中是极其少见的。在内容安排上,每“愿”之后,都有“一悲”,以所悲否定所愿。一“愿”一“悲”,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读来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十愿”接连运用排比的句式,铺叙渲染,文势自由奔放,感情淋漓尽致,仿佛一气呵成,使全篇达到高潮。

作者的“十愿”一一遭到破坏,满怀苦情无处倾诉,但是他并未绝望,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漫步南林,冀有所遇,欣喜与恐惧交织心头,最后还是杳无踪影。当希望完全破灭之后,他只好不再作无益的空寻,在回家的路上,他步履沉重,面色凄惨,心灰意冷,趣味索然。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主观感情的抒发与客观景物的描写结合起来。冉冉西沉的落日,燮燮离枝的枯叶,凄厉寒泠的秋风,徘徊云端的明月,悲鸣而归的孤鸟,索偶不还的独兽,这一切构成一幅凄清悲凉的画面,使作者更加感到愁肠满怀,感伤不已。他神志恍惚,脚步蹒跚,好像坐上没有桨的小舟,又像爬上无处攀援的山崖,在这里,作者主观的心境与客观的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作者众念徘徊,夜不能寐,披衣伺晨,直到天亮。严峻的现实终于使他意识到,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和佳人之间,如同阻山带河,要想相见,根本不可能如愿以偿,苦思冥想只是自寻烦恼。他清醒之后,幻想打消了,感情也由高处低落下来。他借清风以消除烦恼,把思念寄托给水波,表示不学《蔓草》中的非礼结合,而信守《邵(召)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遗训。经过自宽自解,他万虑平息,思想也达观起来,而把自己保持的一片诚意,寄托于遥远的八方,赋文也就在这无可奈何的平息之中宣告结束。

综观全赋,以对佳人的高度赞美开始,以对佳人的极端思慕展开,以愿望不能实现而保持诚意结束。感情几经变化,文笔几经曲折,层层深入,波澜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动人肺腑。虽然作者在赋前的小序中肯定了张、蔡作品的写法和“有助于讽谏”的意义,在赋结束时表示要遵守《邵南》的遗训,在思想体系上还未能摆脱封建礼教的制约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但在具体描写上却未受此局限。作者对佳人的思慕是真诚热烈的,对爱情的歌颂是大胆的、淋漓尽致的,因此,总的看来,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大胆地、坦率地歌颂爱情的作品。

在写法上,这篇赋也是很具特色的。首先他继承了前人同类赋的共同主题,而写出了新的思想、新的意境,使言情赋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在谋篇构思和表现技巧方面,更是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将变化多端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组织成完美和谐的整体。关于佳人仪态的描写,虽有些模拟曹植的《洛神赋》,而形象却截然不同。关于“十愿”的设想,虽受到张衡《同声歌》等语句的启发,但作者却作了创造性的发展,而写出崭新的意境,使之成为著名的“十愿”。在写失望后的心情时,作者更是采用了传统的情景结合的写法,使情与景互相渗透,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作者熟练的艺术技巧和创造能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