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少年游 苏轼
释义

少年游

润州作

苏轼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鉴赏

这首词又题作“润州作,代人寄远”。作者自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因相度堤岸和赈济灾荒,曾于熙宁五年、六年两次奔走于三吴。此时作者因与新法派政见不合,遂有退隐之念,所谓“已成归蜀计,谁借买山资?”(《答任师中次韵》);对当时的宦游生活也不禁发出“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醉落魄·离京口作》)的慨叹。熙宁六年十一月,作者雪中发于馀杭以北的临平。次年四月,犹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途中。因感于春尽未归,故托为此词。所念归者,杭州也,非蜀之眉山。此亦“却望并州是故乡”之意。

此词乃《少年游》之别体。这一体的特点是上片以两个并行的四、四、五的句式组成。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在两个并行的句式中各用飞雪与杨花这两种可以互拟的自然形象,作为两个季节的标志,表达了两种情景。上片前三句是说,想到去年家中人在馀杭门外送我的时候,片片飞雪恰似漫天飘坠的杨花。这样描写飞雪,是出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也是以此勾起对称的下句。下三句则是互拟,说现在已是“柳绵飞似雪”(欧阳修《玉楼春》)的第二年暮春,我仍然没有还家。实际是由眼前的“杨花似雪”忆及别家时“飞雪似杨花”的情景。这里采用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诗回环往复的旋律。《采薇》是以往时衬来归的情景,此词则重在写久客未归的感受。况且漫天飞扬、随风飘坠的柳絮比起袅袅依依的柳条更能触动游子的乡思呢!

上片是由客居润州时的满城飞花想到往岁别家时的霏霏飘雪,径直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过片则是对当前孤寂心境的写照。“对酒卷帘”一句是说当晚风吹透窗纱之际,我卷起珠帘,邀请明月与我一起畅饮。阮籍在抒发其孤苦心情时写道:“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咏怀》其一)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时,也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此时也面对着清风、明月,感到“此生飘荡何时歇”(《醉落魄·离京口作》),“直恐终身死道途”(《除夜宿常州城外二首》),不胜凄苦、惆怅。然而此时的明月并没有与苏轼“对影成三人”,却多情地斜照着双栖在画梁上的燕子。燕侣双栖,月犹爱慕,何况久客未归的我呢?这里以“姮娥”代月,更显得含蓄多情。

此词为作者早期作品。上片自《小雅·采薇》化出;下片变李白《月下独酌》诗意,故语隽而境旷。前人谓欧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苏轼曾受欧阳修疏隽词风的影响,于此词可见一斑。又,此词上片飞雪、杨花互拟,重笔之下,物显境明,抒情率直。下片写月光兼及风露,形象清虚缥缈,境曲情隐,故寄慨无端。此即清人刘熙载所谓“空中荡漾,最是词家妙诀”(《艺概·词曲概》)。然而上片词意过显,抒情过于率直,体现出苏词的一个缺陷,读苏词者不可不知。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