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释义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鉴赏

要在诗中把悲痛的感情写得痛不欲生并不难,把悲痛的感情写得若无其事倒难,把悲痛的感情用乐观的语调出之则更难。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把深悲极痛之情,用乐事乐语来加以表现,从而使之具有更为摧心裂肺、悲怆动人的艺术力量。

全诗用比兴开篇。吴汝纶认为“高树句言在高位者竞为不善也。海水句言天下骚动也”(黄节《曹子建诗注》卷二引),大致可信。“在高位者”不是别人,正是诗人的兄长曹丕。曹丕猜忌成性,对曹植很不放心,凡与曹植相厚之人,均遭迫害。曹植深深感到了处境的险恶,并发现自己已无力保护亲密的朋友,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悲叹。短短四句,作者已将自己及朋友的悲剧命运写得十分必然。这种必然性的不可改变,犹如自然界的高树必然多悲风一样,已成定律。既然自己成了猜忌成性的皇帝的弟弟,由此产生的一切苦果当然只好由自己去品尝。问题是朋友何罪?连累朋友丢掉性命于心何安?为此,诗人总希望设法去援救他们。善良的品性促使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去援救他们。

“不见篱间雀”以下至结尾,全是作者由善良的品性幻化出来的赏心乐事。篱间雀为了逃避鹞鹰的追捕,无意间落入了罗网。张罗人正暗自高兴,却不料蓦地闪出一位英俊少年。只见他拔出宝剑,把罗网削破,使黄雀重新获得了自由。而黄雀亦通人情,居然从高高的天空飞下来向少年称谢。显然,作者所写的赏心乐事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把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描绘得如此美好,并寄情深切,说明诗人虽然怀有善良的愿望而最终仍然无可奈何;虽然无可奈何而又无法忘怀那些可怜的朋友,不忍设想他们的悲惨结局,于是只好付诸幻想。体察了作者的这种心迹,就不难透过诗中表层的乐事乐语而窥见诗中深层的凄楚悲怆。王夫之是主张艺术上的相反相成的,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卷一)所谓“乐景”,范围相当广泛,从他的《古诗评选》来看,有时也包括“乐事”在内。他认为曹植此诗自“不见篱间雀”以下,与以乐事写哀的艺术机趣深相契合,因此评此诗说:“尤妙在平叙中入转,一结悠然,如春风之微歇。”(《古诗评选》卷一)

关于这首诗的本事,黄节作过如下的探索:“《魏略》曰:太子立,欲治丁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头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诗中篱间雀,疑即指仪。少年疑即指尚。当仪之求哀于尚,而尚涕泣,犹少年之悲雀也。植为此篇,当在收仪付狱之前,深望尚之能救仪,如少年之救雀也。姑备吾说,再考之。”对理解本诗,不无参考价值。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