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酹江月 胡世将 |
释义 |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鉴赏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兀术分兵四路攻宋,南宋各地局势紧张。其中金将撒离合带领一路攻入关中,陷长安。当时,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璘同心,调动诸将出击抵抗。在六、七月间,打了一些胜仗,遏制了金兵的攻势。同时,刘琦、岳飞、韩世忠诸将,也在中原地区重创金兵,形势大有好转。但到八、九月时,南宋朝廷却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物,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这首词当作于同年的秋季,作者痛感和议误国,朝廷失计,借词抒发其愤懑之情。题目中的“兴元使院”,指川陕宣抚使衙门。用东坡赤壁韵,即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韵。 上片开头即以极度愤激的语气提出: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能抗击敌人、收复国土呢?“神州”,这里指中原。“沉陆”,即陆沉,指国土沦丧。宋仁宗时,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北望”二句具体说明形势的严重性:不仅长安失守了,连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大半土地也沦陷了。“长安”,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也就是指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两句的概括力很强,即指出:不仅北宋亡了,连南宋的大片土地也保持不住。用“应不见”“抛却”字样,语含讥讽,情极沉痛。下面笔触一转,写到自身。“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表明他多年生活在军营里,也表现他的战斗生活:清晨骑上战马出征,傍晚伴随着胡笳声宿营。军营的生活是那么紧张,每天迎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最后只落得满头白发。言外之意是说,有人倡导和议,破坏抗战,令有志报国者“等闲白了少年头”。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结二句宕开,收复陕西一带的事,在历史上有过,但那只属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试图阻止刘邦打出汉中,后因称关中为三秦。刘邦用韩信的计策,一战收复关中。辛弃疾《木兰花慢》词中的“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指的也是这事。这里用典,一来说明,收复陕西失地是完全有可能的,历史上有前例;二来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成功,是他能够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句中用“只数”轻轻一点,表明不论收复关中,还是刘邦之能用人,都已成为过去的事。这几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开头分三层。第一层,先指出关中形势险要,完全可以防守。“百二山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接下一转:可是,无奈朝廷远在万里之外,不肯发兵。这里原注有“朝议主和”,点明朝廷不肯发兵的原因,是由于主和派的阻挠,矛头直指以秦桧为首的卖国贼。“六师”,古时天子六军,指中央军队。第二层,以无人关心富平之败,进一步揭出主和派的罪行。高宗建炎四年(1130),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战于富平(今甘肃灵武),诸军皆溃。在一片议和声中,人们忘记了过去的耻辱,变得麻木不仁了。第三层,喟叹徒有人才,而朝廷不能任用。拜将台,在陕西南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之台。怀贤阁,在陕西凤翔东南,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以“台欹”“阁杳”形象地表现当今对人才的轻视和糟蹋。这里语带双关,大有己谋不用的孤愤。结句,说想至愤激之处,“拍遍阑干”,无人理会。只有空中的明月,照着我孤忠一人。 词写得慷慨激昂,对于“朝廷议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可和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并读。它富于政治色彩,引用汉代与关中有关的历史事实,论证宋朝完全可以扼守取胜,强有力地批驳了和议的荒谬误国。采用直抒胸臆式的写法。不讲究细节和意境,而讲究用典来丰富词意。风格沉郁悲壮,激人斗志。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