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 诗经 | ||||||||||||||||||||||||||||||||||||||||||||
释义 | 颂·商颂 那
注释 〔1〕猗那(ě nuó):同“猗傩”,叹美词。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据《毛传》则“猗(yī),叹词;那,多也”。与:同“欤”,语气词。 〔2〕鞉(táo)鼓:有柄小鼓,以手摇之作声。 〔3〕衎(kàn):快乐,此处有“使其喜悦”之意。烈祖:对祖先的敬称。烈:功业显赫。 〔4〕假(gǔ):通“嘏”,告。奏假:进言祷告,祈福。 〔5〕绥:即“诒”,赠与。思:语助词。成:备,福。 〔6〕和:和谐。平:平正。既和且平:指乐声高低大小适中,合乎音律之正。《诗毛氏传疏》:“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 〔7〕於(wū):赞叹词。 〔8〕厥:其。 〔9〕庸:省借作“镛”,大钟。有:语助词。 〔10〕万舞:舞名。以干羽为万舞,此处指“大舞”,即干舞(武舞)、羽舞(文舞)并有之,用于宗庙祭祀。一说即“六代大舞”之一的《大濩》舞。有:通“又”。 〔11〕在昔:从前。 〔12〕烝尝: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13〕将:奉祀,奉献。 鉴赏 《商颂》是《诗经》三颂之一,是商族祭祀其祖先的庙堂乐歌。相传西周后期宋国大夫正考甫从周大师处得到“以《那》为首”的“《商颂》十二篇”(《毛诗序》)。其后,孔子录《诗》之时,已亡其七,今存五篇。一说为正考甫所作。《那》诗中称被祭者为“烈祖”,即商之先祖成汤;称祭者为“汤孙”,即成汤之子孙。成汤之长孙太甲以下皆可谓之“汤孙”(包括商之后裔宋君)。从其内容看,全诗写“汤孙”祭祀礼乐之盛,以追念其先祖成汤,并向先祖祈求福祐。由此可知,《那》诗是殷商后裔宋国统治阶级所保存下来祭祀先祖的乐歌,纯属统治阶级颂扬奴隶主功业的宗庙乐章。 夏朝至桀,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当时,黄河下游的商国(夏之属国),日益强大。成汤见夏桀暴虐无道,举兵征伐,遂有天下,成为商朝的开国之君。然后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至纣为周所灭。此后,周公将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即商之后裔。汤放桀,继夏之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他虽在作天子十三年之后死去,但作为商王朝的创建者,以武功定天下,并制定各种典章制度,开创商殷五百多年基业,“汤孙”感念其恩德,故按时以盛礼祭之。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可分三层意思理解,一层六句,二层十句,三层四句。末二句为歌咏结束时的祝词。第一层言奏鼓乐祖,祈求赐福。总提全诗,下文即本此而言。首句以赞美惊叹的笔触写乐舞的盛况和规模的宏大,引人入胜。二、三句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敬神的鞉鼓以及它和谐洪大的“简简”之声,渲染出场面的热烈和庄严。而“汤孙”迎请并祷告“烈祖”的目的是为了“衎我烈祖”“绥我思成”。这就起到了点明题旨,并开启下文的作用。 第二层承上用十句的篇幅,极陈乐舞之盛美。先承上写“鞉鼓”之声,由“简简”而“渊渊”。行文有变化,使人仿佛看到手摇鞉鼓的不同姿势和舞步,并随之而听到鞉鼓发出的既有节奏而又富于变化的阵阵鼓声。次写“管乐”齐奏的“嘒嘒”之声,细小而宛转,与和谐而洪大的鞉鼓声互相配合,“既和且平”。再次则写清越的“磬声”,作者用“依我”二字出之,可见这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使上述鞉鼓、管乐等都配合着我、伴奏着我而进行,组成一曲抑扬顿挫、快慢强弱、有起有落的交响曲!通过这各种乐器按一定音律演奏发出的和谐的乐声,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祭神者虔敬的心情和庄严的场面。作品至此,略作一顿,转写祀者的自赞:汤孙的事业显赫,祭祀的音乐和美。实则融自赞于“穆穆”的乐声之中,仍是紧扣题意,寄寓着对“烈祖”的美赞和祈福。接下去写大钟(“庸”)、大鼓(“鼓”)、大舞(“万舞”),将乐舞之盛推向高潮。一个“ “自古在昔”以下四句,一方面颂扬先祖的懿行懿事,有所作为;一方面用以自勉自强,要以先祖为效法的榜样。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汤孙”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末二句是祭祀的最后祝词(后面《烈祖》篇同此),它除了起总括全诗、结束祭词的作用外,还可以加强祭祀的神秘气氛和宗教效果。 此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虚写先祖的功业,实写祭祀乐舞之盛。乐舞之中,写舞只一句,而着重写乐,举凡鞉鼓、管、磬、庸、鼓等乐器,应有尽有,各具情趣。尤其是“简简”“渊渊”“嘒嘒”“穆穆”等拟声叠字的大量运用,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各类乐器所发出的不同乐音。不仅如此,而且还通过“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庸鼓有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