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释义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鉴赏

綦毋潜(692—749),江西赣州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任右拾遗,终著作郎。《全唐诗》录其诗一卷。与王维友善,较王维年长九岁,及第则晚六年。这首诗应是开元十一年(723)綦毋潜落第还乡时王维送行之作。入选《唐诗三百首》。

历代送别诗很多,为落第者送行诗则较少见。泛泛慰勉之辞,还是藏拙为好。如非写不可,一要情真意切,二要避免落套,尤忌作义愤填膺、故作姿态或同病相怜状。嘤求之鸣,方为上乘。

首四句论结构是顺叙,从赴试写起,论意蕴却是倒叙,虽然落第,但不必灰心,排除了“采薇”(隐居)的可能性。“东山”用谢安典,这是逆向思维,不是安慰落第,而是鼓励再考,东山再起,这就化被动为主动,有了高屋建瓴之势。首四句把话说得很满,“无”“尽”“遂令”“不得”都采取了排除法。送落第变成劝赶考。高山流水,知音相勉,登高望远,来日方长。立意便不同凡响。

次四句,才正面写到落第,却用反诘句法。既然应试了,金马门虽远,录取只是早晚间事,只要吾道不非,目标准能实现。比较费解的是“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两句。綦毋潜是南方人,江淮一带是他的家乡,京洛是赶考的目的地。唐代科考间隔两年,南下北上,下一科考期就到了。“江淮”与“京洛”似是闲笔,是一个可供回旋的空间地带。小说与散文有闲笔,诗歌也有闲笔,闲笔的好处是好整以暇,挥洒自如,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说区区落第,不当它一回事儿。至于“寒食”是否有寒窗苦读,“春衣”是否有“衣锦荣归”之意,只可供读者联想,不宜比附,作者也未必意识到此。以下四句写送别,先是“置酒”,后是依依不舍(“同心与我违”),“行当”“未几”乃想象之辞,一“浮”一“拂”,极为从容潇洒,这哪里是落第,简直是荣归了!最精彩的应是结尾四句。“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祖饯已毕,行客远去,送别者遥望前路,风景历历如画,直至不见。但不见如见,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为作注。“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这才是惺惺相惜的肺腑之言。落第仅仅是偶然(“适”)“不用”而已。按儒家的说法,不用则藏。“知音”,不是指作者,因为前面已有“同心”,似不宜重复,而是指所有识才惜才的人,包括下一届考官;反过来也指綦毋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样的送行诗,不仅是抚慰心灵,熨帖入微,而且振聋发聩,起懦立顽,对于当今的高考落第的人,求职失意的人,仕途困顿的人,也会有醍醐灌顶之感。

解读王维这首诗还应注意三点:一是綦毋潜虽较王维年长九岁,两人却是平交,似李白与杜甫,可谓“零距离”;二是綦毋潜当时是失意者,王维却是得意者,他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一,年仅二十一岁,可是读来却无一得意语,更无骄人姿态;三是诗的空间开阔,尤其是那几组景语,意境寥廓,气象恢宏,毫无逼仄局促之感,亦可见王维的胸襟与情怀。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