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歌·大司命 屈原 | ||||||||||||||||||||||||||||||||||||||||||||||||||||||||||||||
释义 | 九歌 大司命
注释 〔1〕空桑:神话中的山名。 〔2〕齐速:虔诚而恭敬。一说“整齐而疾速”。 〔3〕九坑:九州。一说为楚地之九冈山。 〔4〕疏麻:神麻。人死须披麻。瑶华:瑶即“ 〔5〕寖(jìn)近:稍稍亲近些。 鉴赏 《礼记·祭法》和《周礼》,均有祭“司命”的记载,可知“司命”非楚地特有之神。但“司命”又分“大”“少”,却不见于先秦典籍,恐怕倒是出于楚之民间习俗了。从屈原的描述看,“大司命”当为男神,执掌人间的“寿夭”;“少司命”似为女神,主管子嗣和儿童(“幼艾”)。一个管死,一个管生,故面貌、性情也判然有别。 本篇所祭祀的是“大司命”。因为是“上皇”驾前的尊贵天神,出场自是非同寻常:“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 接着便是迎神巫者与神灵的对唱。诗人想象迎神巫者带着一片虔诚,飞越空桑,赶去引导大司命的降临。大司命呢,一边下降,一边粗声壮气地高唱:“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天下九州,谁生谁死,都捏在他的掌心,口气是高傲极了。巫者则洗耳恭听,还不住夸赞他,飞得有多安详,驾驭着清气、阴阳如何神通无边。这些无非都是为了取悦于神灵,让他乐滋滋快些下降。大司命果真高兴了,终于飘扬着神衣、振响着玉佩,降临于祭坛。一时间神光闪耀,“壹阴兮壹阳”,真是变幻莫测!这一段抒写,妙在仍以大司命的自白来为他画像,不仅形象动人,而且神情毕现——全是自炫自夸的口吻,活脱脱显出了一位执掌生死之权的大神的威风。 然后开始对神灵献祭。人们折来疏麻、供上鲜花。一边祭着,一边唱起忧愁的歌:“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人生谁无寿老丧死的牵挂?当老年之期到来之时,距告别尘世也就不远了。所以,谁都想亲近这位神灵,期望得到他的垂悯。可惜的是,这种亲近的机会实在太短:大司命享过祭品,便又“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迅疾地离去了。这两句与开头写降临一样,表现得有声有势。同时又是对神灵刻画的一个补充:读者原先只知道他驾乘的是“玄云”,现在才明白:这“玄云”中其实还有辚辚的龙车。所谓“云从龙”,那玄云不过是龙车主人的随从罢了。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想:这大司命又尊贵、又高傲,实在不值得世人如此亲近。不,尊贵、高傲,只是这位神灵性格的一面。诗人倘若对这一面不加渲染,又何以显出他那执掌寿夭大权的威严?但大司命的心肠,其实还是刚中带柔、颇富于同情心的。本诗结尾一节,正以深情的笔墨,集中展示了这一面。当人们仰望神灵离去,不禁发出“羌愈思兮愁人”的忧叹时,大司命又在云空转过身来,带着亲切的口吻询问道:“愁人兮奈何?”——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位神灵对世人还真关切得很哩!人们于是喃喃地诉说,希望在他离去后,还能保佑世人,像如今一样健康无亏。其弦外之音,是担心与神灵分离,便有人命危浅之忧。大司命在空中微笑了:“生生死死本就有常规,哪会因神、人的离、合而改变”——这看法是乐观而开朗的,它对于为离合、亲疏而担忧的世人来说,无疑是美好的慰藉。这位尊贵而高傲的寿夭之神,在此深情的安慰中,最终显示了亲切、开朗的性情。 《大司命》的写法,与“二湘”全篇均为“独唱”不同,引进了人、神的对唱。诗人巧妙地将对神灵的形象描绘和性格展示,融于富于情趣的对唱之中,运用环境、服饰的渲染、烘托,塑造了一位刚柔兼具、威严亲切的大司命形象。但它又不是叙事诗,而是对唱式的抒情诗(虽然也有叙事的成分)。诗中人、神情感的抒写,均出于诗人的揣摸和想象。从这一点说,诗人在“二湘”中创造的“代拟”式抒情,在此篇(以及下面的《少司命》《东君》)中,又有所发展,呈现了多姿多态的风貌。清人刘熙载惊叹“《九歌》状所祀之神,几于恍惚有物矣”(《艺概》);吴世尚亦盛推《九歌》“情致缥缈,既见其情性功效之所在,又使人有仿佛不可为象之意。可谓善言鬼神之情状者矣”(《楚辞疏》)。说的都是诗人在神灵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写上的“代拟”之妙。 |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