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緜 诗经
释义

《诗经·大雅》

緜緜瓜瓞〔1〕。民之初生,自土沮漆〔2〕。古公亶父,陶复陶穴〔3〕,未有家室〔4〕古公亶父,来朝走马〔5〕。率西水浒〔6〕,至于岐下。爰及姜女〔7〕,聿来胥宇〔8〕周原〔9〕,堇荼如饴〔10〕。爰始爰谋〔11〕,爰契我龟〔12〕。曰止曰时〔13〕,筑室于兹。迺慰迺止〔14〕,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15〕。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16〕,作庙翼翼〔17〕捄之陾陾〔18〕,度之薨薨〔19〕,筑之登登〔20〕,削屡冯冯〔21〕。百堵皆兴,鼛鼓弗胜〔22〕迺立皋门,皋门有伉〔23〕。迺立应门,应门将将〔24〕。迺立冢土〔25〕,戎丑攸行〔26〕肆不殄厥愠〔27〕,亦不陨厥问〔28〕。柞棫拔矣,行道兑矣〔29〕。混夷〔30〕,维其喙矣〔31〕虞芮质厥成〔32〕,文王蹶厥生〔33〕。予曰有疏附〔34〕,予曰有先后〔35〕,予曰有奔奏〔36〕,予曰有御侮。

注释

〔1〕瓞(dié):小瓜。

〔2〕土:应作“杜”,水名。漆:水名。沮:应为“徂”,到。

〔3〕陶:通“掏”,挖掘。复:通“”,与“穴”皆指土室。

〔4〕家室:房屋。下“室家”同。

〔5〕来:指从豳来岐山。走马:驱马。

〔6〕率:自。浒:水边。

〔7〕爰:于是。姜女:太姜,太王之妃。

〔8〕聿:语助词。胥宇:犹言“相宅”,谓察看地形。

〔9〕(wǔ):肥美的样子。

〔10〕堇、荼:两种苦味野菜。

〔11〕始:意同“谋”,谋划。

〔12〕契:刻。古人问卜,先在龟甲上钻孔,再烧灼孔处,观其裂纹以断吉凶。

〔13〕曰:发语词。止:意为此地可居住。时:意为此时可兴工。

〔14〕慰:安定。

〔15〕宣:疏导沟洫。亩:耕种田亩。

〔16〕缩:捆扎。版:筑板。载:通“栽”,筑墙的长板,用为动词。

〔17〕翼翼:严正貌。

〔18〕捄(jū):盛土于筐。陾陾(rénɡ):众多的样子。

〔19〕度(duó):填土于筑板。薨薨:填土声。

〔20〕筑:用木杵把土砸实。登登:捣土声。

〔21〕屡:古“娄”字,隆高。冯冯(píng):刮土墙声。

〔22〕鼛(ɡāo):大鼓。

〔23〕皋门:王都的城门。有伉(kànɡ):即伉伉,高大的样子。

〔24〕应门:王宫的正门。

〔25〕冢土:大社,祭祀社神处。

〔26〕戎:大。丑:大众。攸:所。行:往。古代有军事,用大众,必先祭社。

〔27〕肆:陈尸祭社(从杨公骥说)。殄:灭绝。厥:指周。

〔28〕陨:损害。问:通“闻”,声誉。

〔29〕兑:通畅。

〔30〕(tuì):惊慌逃窜。

〔31〕维其:何其。喙(huì):通“”,疲困。

〔32〕虞、芮:均古国名。质厥成:成其好。

〔33〕蹶(ɡuì):感动。生:通“性”,天性。

〔34〕疏附:率下亲上之臣。

〔35〕先后:君王前后辅佐之臣。

〔36〕奔奏:奔走四方之臣。

鉴赏

周族在始祖后稷时居有邰之国,公刘时迁居豳地。古公亶父继立后,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但时时遭戎狄侵扰。于是他率周族“废漆沮,踰梁山”,来到岐山下的周原,营城筑室,建立国家机构。以后周族就在这里逐步强大起来,至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可与殷商抗衡的力量。因此后人有“太王作周”的美誉(《史记·周本纪》索隐述赞)。《诗经·大雅·緜》篇艺术地再现了周人迁岐、建国、创业的过程。

诗分九章,前七章叙古公亶父事,后二章言文王事。《毛诗序》说:“《緜》,文王之兴,本由太王也。”正道明了诗人的构思。

全诗以“緜緜瓜瓞”起笔。“瓞”,小瓜。“緜緜”,连绵不断。这是所谓兴而比,谓周如绵延不绝之瓜瓞,始虽小而终将大。这一句总领全篇,钟惺云:“只緜緜瓜瓞四字,比尽一篇旨意。”(陈子展《雅颂选译》引)接着诗人在第一章中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周族最初生活在杜水至漆水流域;二是古公亶父初来岐时与当地人民一起穴地而居。这五句看似一笔带过,实际已暗示古公亶父在周族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崇高地位,下文叙写古公亶父的六章正是围绕此二事展开。

由豳迁岐,这是周族的第二次迁徙。此次迁徙,表面上失去了一城一地,但实际上一是赢得了更多的民心,二是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转移。因此诗人以赞美的语气在二、三、四章集中而有次序地叙写了这一事件。先写古公亶父亲自观察地势。对以农业为主的周人来说,土地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此尽管境遇险恶,古公亶父还是精心地察看着有利于周族发展的地理位置。这个比较的选择过程,作者凝聚在“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八个字中,概括性极强,这里凸现了一个有强烈责任心和民族感的圣王形象。次写决定迁岐。对于周原,诗人写道:“周原,堇荼如饴。”“”,形容周原的肥美。肥美到什么程度呢?作者未做更多描绘,只用了一个比喻:在这块土地上,苦菜都好像饴糖般甜。这是在写土地,写土地的吸引人;也是在写人,写人的热爱土地。诗人很善于捕捉形象,执简驭繁,短短两句就将周人初见到周原时的欣喜和诗人对周原的感情表现出来。“爰始爰谋”是谋事于人,“爰契我龟”是求问于神,“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既是占卜的结果,也是人们的心愿。天、地、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周人决定在此定居。接下来作者连用虚词的排比方式,将周人迁岐后的繁忙景象十分简洁地勾画出来:“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有条不紊而劳作不止。再用“自西徂东,周爰执事”总括一笔,使劳动形象更加丰腴。

周人初迁岐时,是与土著居民一起穴地而居,因此营建宫室居邑对周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预示着新生活的来临。这种兴奋的情绪,我们可以从诗人对建筑场面的夸张描写看出来。从诗中叙述的建宗庙、筑宫室、立门、立社的内容来看,其规模是巨大的,场面是壮阔的,但诗人只抓住建筑过程中具有典型性的几个动作,运用排比的方式,利用拟声词的效果,将整个劳动情景展现出来:“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铲土、填土、打夯、削平,分开来看各是一个动作,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再把极富动态意义的拟声词加在上面,再用“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的夸张语气稍加描绘,那种壮美的劳动场面、那种饱满的劳动热情都表现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

八、九两章写文王。文王是古公亶父之孙,他受命后,积德行善,去敌伐叛,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周的历史上,他以文治武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地位。《緜》诗正从此两方面入手。承上文“迺立冢土,戎丑攸行”,诗人先言其伐戎狄的胜利。长期以来,戎狄对周族威胁最大,因此文王受命第二年首先“伐犬戎”(《史记·周本纪》)。先扩大自己的势力以孤立敌人,然后再出击:“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矣,维其喙矣。”表现出文王的机智,四个“矣”字显示了周人的骄傲和自豪。写文治,诗人选取平虞芮之讼的故事。虞、芮是与周邻近的两个小国,虞、芮之君因争田而久不和,便往周决讼,入其境,但见“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史纪·周本纪》),二人十分感动,“乃相让,以其所争之田为闲田乃退”(《毛传》)。这个故事全从影响方面着眼,使文王之德政教化昭然若揭。正因为文王在文治武功上有了这样的成绩,所以诗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最后站出来四次叠用“予曰”赞美了周的崛兴。王夫之读此四句,叹道:“传其情,写其势……如群川之洊(水流不断)流也,如春华之喧发也,如风之吹万而各以籁鸣也。呜呼,盛矣!”(《诗广传》)此二章照应篇首“緜緜瓜瓞”一句,以见周创业于太王、繁盛于文王之意。

《緜》是周族史诗之一,诗人以周族发展为线索,一路道来,叙述有条有理,繁简各宜。迁岐与筑室于事最要,故详铺细叙。第四章写周人到周原后的安置,这在迁岐与筑室之间是个过渡,故略写,但也井然有序。这首诗以叙事为主,但其中穿插着精彩的描写,有的只一两句(如“周原,堇荼如饴”),有的则用一章的篇幅(如第六章),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诗具有跌宕之美。《緜》在叙事和描写上的成就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生活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