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广 诗经 |
释义 | 汉广 《诗经·周南》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1〕。汉有游女〔2〕,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3〕。翘翘错薪〔4〕,言刈其楚〔5〕。之子于归〔6〕,言秣其马〔7〕。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8〕。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1〕休息:指在树荫下休息。《韩诗外传》引作“思”。休思,语气词,下同。 〔2〕汉:水名。 〔3〕方:同“舫”,筏子。 〔4〕翘翘:高出貌。错薪:杂乱的柴草。 〔5〕楚:落叶灌木。 〔6〕之子:那人。于:往。归:女子出嫁。 〔7〕秣:喂马。 〔8〕蒌:蒌蒿。 鉴赏 一个男子私心爱慕汉水对岸的女子而不能如愿以偿,但仍不能在心里排除她美丽的倩影,希望有一日她能来到自己身旁。面对浩渺的无语汉水,知道心中的美愿只是个幻造的奢望,他失望极了,唱出这首带有失恋意味的单相思的情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这二句意义的联系,乍看似为蹊跷,乔木自有覆荫,何以不可休憩其下?《郑笺》释之:“木以高其枝叶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姚际恒诘之“夫高其枝叶,何不可休?”而说之云:“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不必实泥谓乔木不可休也。”姚氏驳之当,而“本可”“不可”之说隔膜而不能圆通。“南有”二句,与“汉有”二句并举,“南”“汉”互文见义,二“有”句似云“汉之南有乔木”,自有“不可休息(思)”之慨。首句当是即目所见,“南”字置于章首,极为重要。出语点明乔木,游女所在江之彼岸——南,而这位单相思眺望者自不待言,必在江之北苦苦眺望,即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景况了,以乔木的可望而不可就兴游女可望而不可求。“游女”,三家诗注以为指江水女神,或以为即郑交甫汉皋遇二女神话,郑交甫故事未审起于何代,是否在《诗经》时代就已有流传,文献无载。仅以《诗》三百之情诗论之,似无神话夹入男女相与咏歌之中,你看他“南有”“汉有”说得如何确切当真。因之这个“游女”,正如《正义》所云:“庶人之女,则执筐行馌,不得在室,故有出游之事”,说是“馌彼南亩”可也,说是“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亦可。只是自己钟情于人,而那游女,却未有意于己,惹得这位小伙子而有汉之广、永之叹,不可泳、方之叹。本来长在汉江两岸上的小伙子,横江游渡,是为常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于他,并非不可能。只是她没有明显的表示,而泳、方无门。他不好意思浮游而过,也不能乘筏而渡,彼无言语相通,而他连泳之、方之的勇气也鼓不起来。“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之。”(朱熹)只好望江兴叹,而缚于不可解脱的“水流无限乎侬愁”的失望之中。这章两句为一个单元,首句都是以可求、可盼、可渡的事物领起,而每句后都以“不可”终之,八句之中,四曰“不可”。此诗三章一意,只是反复咏叹其不可之意。歌者那种无可奈何、连续不断的“不可”叹息,成为这首诗的主旋律,唤起读者怅怅然不尽的同情。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说此:“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如果说首章写“惟可见而不可求”,则二章即写“慕说益至”。对于喜欢而不能得到的,其追求性则更大。他虽然连见她一面表白心意的勇气也没有,但仍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幻想着有一个美好的日子突然降临,自己能如愿得到那个女子,而且这个臆造的幻念不止一次地涌上心头,这就是二三章前四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错薪”指簇簇灌木丛,比喻一般女子。“翘翘”者,即丛木中最高的一棵,也就是所刈之“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郑笺》),这里比喻所求女子。因为目中之木,即意中之薪。这二句是说:“一棵高树生杂丛,砍柴要砍荆树条”,这句话,在当时等于说:“砍柴要砍好柴火,娶妻要娶好姑娘。”方玉润说此诗“江干樵唱”,“中间带言游女”,而认为“不言采兰赠芍而云担柴刈草,岂不大煞风景”?其实这并不奇怪,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伊始,美的观念是和实用的价值结合在一起的,美感和物质需要是一致的。而担柴刈草正具有采兰赠芍的同等重要的美学价值而且有普遍的社会交流意义。《诗经》中的《绸缪》《南山》《东舝》都是以砍柴取兴,喻求婚求妻。古言之“刈薪刈长,娶妇娶良”正可作此诗理想的一注。所以说这首诗是“樵唱”,那正是没有注意它的美学价值太作真的缘故。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古婚俗,新妇乘夫家之车而嫁,夫婿亲迎载妇以归。这两句是说:如果这个意中人肯嫁给我,我就早早地喂好马——驾车迎娶她。惠周惕说:“不言‘御车’而言‘秣马’,欲速其行,且微(委婉)其辞也。”(《诗说》)“秣马”“秣驹”省去主语“我”,也是委婉其辞的表现。于“马”言“秣”,不言“驾”,这和于“薪”言“刈”不言“束”是一样的。想得真不一定说得真,都是微辞见义的手法,这“慕说(悦)益至”心理的流落,毕竟是脑子一时的发热,一阵自个儿的热心肠,不由得又唱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江汉为比而叹其终不可求,则慕之深,见其悦之至。 三章的“刈蒌”,与“刈楚”其义相一,犹《绸缪》的“束楚”“束刍”。“秣驹”句为再次之幻想。隔江眺望,游女的美不可求,就像彼岸葱郁的乔木可望而不可休于其下,悠悠不尽的情思,愈“觉烟水茫茫,浩渺无际,广不可求,长更无方,唯有徘徊瞻望,长歌浩叹而已”(方玉润)。企慕之不得,则汉广江永而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则三章叠咏,所谓一唱而三叹。求而不得,遂有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一片“不可”的这些长叹,而汉江的不可渡越,更显出“望对岸而伸手向往”的企望(古罗马桓吉尔语)。借着汉江空间的扩大化,使真痴深厚的情思悠悠不尽,凝重深沉。而这汉江本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张口即道,自成感心动耳、一往情深的肺腑之音。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