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泉 诗经 | |||||||||||||||||||||||||||||||||||
释义 | 风·曹风 下泉
注释 〔1〕苞:丛生。稂(láng):童粱,又名狼尾草。 鉴赏 本诗为曹国贵族伤周王室卑微,诸侯小国时有遭受大国侵凌的危机,发为感慨唏嘘的哀吟。 地下流出来的泉水,何其寒冷,以致浸透大片丛生的童梁草的根。与《小雅·大东》“有冽酒泉,无浸荻薪”不同:一是希望“无浸”,一是“已浸”,而无希望了。 二、三章首二句仍用比体。凛冽的泉水,浸透丛生的蒿草根。“萧”,蒿类植物,即艾蒿。《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说凛冽的泉水,浸透丛生的蓍草根。“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蓍草,可药用,我国古代常用以占卜。这里用稂、萧、蓍诸种植物尽被水浸害,比喻小国遭受大国的侵凌。 前三章诗的末二句句式全同。“忾”,叹息声。“寤”,睡醒。《史记·赵世家》:“七日而寤。”“忾我寤叹”,或曰:“醒后我只长叹息”;或曰:“我一直醒着叹息”;或曰:“我清醒地在唉声叹气。”从三句连用和前后句意看,这句实际是说无时无刻不在叹息,极言愁苦之深。这里的“念”,如借用《关雎》中的一句便是:“寤寐思服”(白天黑夜无时或忘);而这“念”又是步步往前,步步推进,步步加深,感情越来越沉重,绝不都是一个样。大抵一章之“念”是凄凉,孤寂冷落;二章之“念”是凄怆,悲哀痛苦;三章之“念”是凄断,伤痛欲绝,字面含意虽同(“周京”“京周”“京师”),而蕴贮之感情,却是“一转一深,一深一妙”的。《诗经》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之一是:重章叠句。有时表示出事物的进展程度和顺序(如《王风·采葛》);但也有时重复歌吟,只是为了换韵,加强抒情效果(如《鄘风·桑中》)。本诗前三章的章句完全重复或基本重复,而每章的前三句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不说是完全重复,也是基本重复的。唯独每章的末句同为“念”,却是愈“念”愈有所不同,这又须于“言外求之”了。 末章调子似稍轻快,仍用比体,写法稍有变化。“芃芃黍苗”是“果”,“阴雨膏之”是“因”,比喻诸侯小国若没有周王朝的支持很难生存;而“四国有王”,何尝不是由于“郇伯劳之”!又前者是“果”,后者为“因”。正是当西周盛世,四方诸侯之国仰望周王,同时还有协助周王管理诸侯的郇伯时来慰劳,而今呢?如花落水流,皆成过去!抚今思昔,感慨万分,于末章尤见精神。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