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花心动(早客秋思) 彭孙遹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花 心 动

早客秋思

几阵西风,凉气满、林下乍收残暑。极目江天,蹴雪惊沙,千里迢遥吴楚。殷勤谢、茱萸湾水,为侬好向秦溪去。还恐怕、关山重叠,双鱼无据。 冉冉年光欲暮,正思归未得,含情谁语?待折疏华,寄取一枝,又远隔层城路。倚楼人听断肠声,惊秋客到伤心处。江南梦,一曲潇潇暮雨。

彭孙遹


【赏析】

彭孙遹的《延露词》,一向以“香艳”、“妍秀”著称,但其中也不乏一洗怨粉啼香的清疏豪健之作。这首悲秋怀乡的《花心动》,便是一篇刚柔相济、风格高朗的抒情佳构。

彭孙遹是浙江海盐人,年轻时曾客居扬州,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当时任扬州通判的王士禛等人唱和诗词。这首词,便是他在这一时期感秋思乡的作品。一上来“几阵西风,凉气满、林下乍收残暑”二句,点明节令。这是扬州的早秋时节,几阵西风吹过,林下残暑全消,到处是一派清凉。这里写西风起,凉气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秋思乡愁。因为炎暑过去,秋高气爽,便于人们登临游览,凭高远望之余,乡思就自然产生了。以下“极目江天,蹴雪惊沙,千里迢遥吴楚”三句,状写登高远望之所见,运笔劲健,境界阔大,而词人的远思已蕴含其中。从扬州向南望,但见江天茫茫,滚滚长江浪涛蹴雪惊沙,穿过吴楚大地流向东海。东流入海的滔滔江水,不禁让词人想起了遥远的杭州湾东海岸边的故乡海盐县。那是眼前的流水与之遥遥相通的地方啊!可是,词人现在远在大江之北,山川辽阔,将他与故乡隔断了!于是词人突发奇想,深情地向脚下的流水祝祷道:“殷勤谢、茱萸湾水,为侬好向秦溪去。”“茱萸湾”为扬州旧时名胜之地。《江南通志》谓:“茱萸湾在江都县东北二十里,汉吴王濞开茱萸湾通海陵仓也。”隋唐时,来此游览者甚众,且多有以茱萸湾为扬州之某种象征者。如唐张谓《湖上对酒行》诗云“茱萸湾头归路赊”;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诗云“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长卿更有专以茱萸湾为题的诗《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云“苍苍古木中,多是隋家苑”。可见在前人心目中,这是一个能引发深情远思的场所。词人在这里嘱咐茱萸湾水,把他的怀乡之情带到浙江东海岸的秦溪,传达给他的家人。但他旋即担心:此去浙江,路途遥远,关山阻隔,这个“信”怕是带不到目的地了,因而长叹道:“还恐怕、关山重叠,双鱼无据”。“双鱼”,指书信,语本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无据”,无可凭借,靠不住。古代既有鲤鱼传书的说法,词人睹流水而思乡,自然就想起了鱼,想起了寄书信。但关山重重,这书信岂能轻易达于故乡!以上这一转折,含蓄而深婉地表现出思乡而不得归的哀怨之情。

词的下片,承上片末“关山重叠,双鱼无据”而来,正面抒写“思归未得,含情谁语”的绵渺乡愁。这里对乡愁的抒写,分为三个层次,以心绪之波动和高涨为线索,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将满腔的幽情怨思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第一层为换头三句,笔势劲健,词情急迫,坦露出年光将尽而归计难成的烦乱心情。第二层为“待折疏华,寄取一枝,又远隔层城路”三句,意思又推进一层:归计既难成,权且先折一枝秋花寄回去达意吧(这是暗用南朝陆凯折梅花寄范晔之典),但此去故乡,层城阻隔,花枝又怎能寄达!这里与上片“双鱼无据”呼应,加倍地写出了乡愁之难耐。结尾四句为第三层,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而为一,完整地塑造出一个悲秋思乡之游子的典型形象。与作者同游扬州的著名词人邹祗谟对这四句词最为赞赏,其说云:“羡门(彭孙遹号)《花心动》后段云:‘倚楼人听断肠声,惊秋客到伤心处。江南梦,一曲潇潇暮雨。’宋大夫以来,谁人更能道得?”(《词苑萃编》引)说是自战国楚大夫宋玉写悲秋之辞赋以来无人能道得此等妙语,固属过誉,但平心而论,此词情思之深婉、意境之高华,在清人的同题材作品中确是不同凡响的。

《花心动》一调,首见于北宋周邦彦《片玉词》,是写恋妓之情的。以后词人凡用此调者,率多写艳情绮思。彭孙遹却一洗其绮罗香泽,改用此调来抒写秋思乡情,写得那样清疏高朗,逸气袭人,而又不失此调深婉妍秀之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的艺术创新。

(刘扬忠)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