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乌夜啼(越中感怀) 张丹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乌 夜 啼

越中感怀

扁舟又渡江东,正西风。旧日越王栖处、草连空。 兴亡事,千年里,恨无穷。偏是若耶溪畔、蓼花红。

张丹


【赏析】

据《昭代文选》中王嗣槐《张秦亭先生传》载,张丹在明亡后“尽力以养其母,不复干时”,曾“再游京阙,历览西山,穿虎豹之荒林,跳狐兔之丛窟,先朝十二陵,一一伏谒……为文记其游历而返。归卧秦亭山下,喟然叹曰:余老死不复渡黄河矣”,可见其对明王朝的深情留恋。此词大约写于张丹北游归来之时。词中对写作的地点、季节有所交待。作者在南归渡江东的返乡途中,经古时越都和若耶溪畔,借感慨越国的兴亡,寄托了对明朝灭亡的哀思。

上片写渡江至越都之所见。开头两句,“扁舟又渡江东,正西风”,一则交待了所处的地点是江东,二则点明了感怀的季节乃秋季。“江东”,指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其中包括张丹的故乡浙江钱塘在内。“又渡”,说明作者离乡北游已不只一次,然而此次却与往昔渡江情形大不相同:秋风秋景,抚今追昔,引发起作者无限的悲伤感慨,这既有传统悲秋文化心理积淀的因素,更有眼前江东越都故地景象激起的无边遐想,结合作者经历的明亡现实,一种黍离之悲不禁油然而生。那么进入江东地区,首先映入作者眼帘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旧日越王栖处,草连空”之凄凉景象。越王栖处,指春秋战国时越国的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想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攻灭吴国,称霸诸侯,是何等威武,那时的越都也应是何等繁华,如今却是衰草连天,一派荒凉。怀古思今,眼前之景令人触目惊心。

下片抒写对越国兴亡的深沉感慨,寄托对亡明的哀思。“兴亡事,千年里,恨无穷”,顺承上片末二句抒发了自己的所感所思。越国因勾践励精图治而兴,又因其后世君王守业无方而亡;这种兴亡的历史教训千年来不断被重复着,却并没有被统治者们真正吸取,历时近两百八十年的明王朝更是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满清,这怎不令江东子弟生悲生恨!然而遗恨是那些清初遗民的,兴亡是人类自身因素所造成,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则依然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并不参入到人世间的情感世界里。结尾“偏是若耶溪畔、蓼花红”二句,即以蓼草花繁的无情,反衬出历史的沧桑与人的多情。若耶溪源出浙江绍兴的若耶山,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越女西施曾浣纱于此,因而又称浣纱溪。与越国复兴密切相关的美女西施已逝,而曾陪伴她浣纱的蓼草却依然年年花红,不解人意,面对此景,不仅使人觉得自然无情而倍增伤感,而且使人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大自然的永恒。从这个画面中,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徘徊溪畔、黯然神伤的形象。

这一首怀古小词,借凭吊越国之兴亡,抒写作者对明亡的遗恨,其中对故国的留恋表现得很隐约,却很深沉。在古典诗词中常以情景交融来表现作者情怀,此词结尾却另辟蹊径:巧妙地将所写之景故意说成与所抒之情毫无关涉,在故作超脱旷达中把运转于内心深处的情感隐然透露,那份几多深沉、几多无奈的黍离之悲,通过这种转进一层的写法,表现得更为缠绵悱恻、余味曲包。 (龙文玲 农作丰)

(龙文玲 农作丰)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2: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