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临江仙(题红梅) 吴承恩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临 江 仙

题 红 梅

春气着花如醉酒,寒枝吹出秾芳。罗浮仙子素霓裳。丹砂先换骨,朱粉旋凝妆。 颜色虽殊风格在,一痕水月昏黄。百花头上占排场。问他桃与李,谁敢雪中香?

吴承恩


【赏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自北宋林逋写下这一联咏梅名句后,“暗香”、“疏影”已成咏梅诗词的核心意象;清淡的幽香、篱边的疏影,也为咏梅诗词定下了情境基调。然而,吴承恩的这一阕《临江仙》,自出胸臆,既写梅之“色”,又写梅之“骨”,把“红梅”的秾芳劲骨,写得深情动人,韵味无穷,表达了明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趣味。

figure_0368_0004

明万历世德堂刻本《西游记》插图


【赏析】

开篇承题,先写梅之色,次写梅之芳。“春气着花如醉酒”,未着“红”字,却能让读者领略到“红”色。此所谓,春气如酒花如人,梅饮春酒醉颜红。词人以巧比妙喻,逗引读者的想象。“寒枝吹出秾芳”,此一“吹”字,似取自宋姜夔《暗香》“旧时月夜,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然而,“吹出秾芳”,不仅写出梅香之浓郁,更写出秾芳飘散而充溢天地之间的广远。再将“寒枝”与“秾芳”连而玩味,则可见出词人开篇便一笔涵两意既写梅之色又写梅之骨的匠心所在。接着,词人将美丽的梅花仙子的传说作了创造性的发挥,对“红梅”的秾芳劲骨作了更深一层的唱叹。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记载:隋代开皇年间,赵师雄游罗浮山,一日天寒日暮,在松林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出迎师雄。于是同饮而醉,醒时发现乃在梅花树下。此后,人们便以罗浮仙子代指梅花。宋周密《齐天乐》所谓“梦入罗浮,满衣清露暗香染”,即是。罗浮仙子的特点是“淡妆素服”,以喻寒梅淡淡的幽香。吴氏此篇为“题红梅”,故须将“淡妆”着色:“丹砂先换骨,朱粉旋凝妆。”这又表明,在词人看来,淡妆着色,由内而外,丹砂换骨当先于朱粉凝妆。上片一巧喻、一传奇,把红梅的秾芳劲骨,作了深情的传神写照。

“颜色虽殊风格在”,下片首句以理语提起,似有多重含义:一是点醒词之主旨,咏色是为咏骨;二是承上启下,表明将由上片侧重咏色转到下片侧重咏骨;三是一个“殊”字,既表达了词人对红梅的特殊偏好,也点出了红梅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并自然地把读者引向下句:“一痕水月昏黄。”月色如银,红梅照水,红白相映,分外妖娆。词人化用林逋咏梅名句,对“色”“骨”双具的秾芳红梅,作了语淡意浓的传神写照。末三句对傲然梅骨作进一层唱叹。先赞红梅独占排场,早领风骚,百花前头报春色;再赞红梅铮铮傲骨,雪中敢香,桃李面前抖精神。同时,这富于挑战性的语气,不免令人想起唐末农民军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吴词咏红梅之“问他桃与李,谁敢雪中香?”和黄诗咏菊花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其斗雪傲霜的精神,可谓各擅胜场,相映成趣。

笔者以为,吴词赞色又赞骨的红梅词,表现出一种很有特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既重视感性形象又重视内在精神的“健全的感官享受”。傅雷论及古希腊艺术精神时说:“古典艺术并不古板;古典艺术的精神主要是重视感官,对事物的外表采取欣然享受的态度。”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天真的、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的;这也正是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要养成的健全的人格精神。

(陈文忠)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5: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