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临 江 仙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杨慎
【赏析】
明嘉靖三年(1524)秋,作者杨慎因议大礼而触怒明世宗,又跪门哭谏而下狱廷杖,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不久他便带着伤病之躯,离京远赴贬所。这时有他的续弦,尚书黄珂之女黄峨伴送,由潞河而南,溯江西上至江陵,遂分手相别,一归蜀里,一入滇所。词即作于夫妇在江陵离别时。
词入手即点出离别地点。“楚塞”指江陵西面的南津关,因江陵是春秋时楚国的郢都,南津关扼守西陵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巴山”指高耸夹峙在巴东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两岸的巴蜀山峰。作者与夫人的告别之地,正在江陵的临江渡口。由此溯江而上,即可入蜀返乡,但既为待罪之人,自然身不由己,只能在此与爱妻挥泪相别,其心中无法不充满难言的悲伤。所以接句以“莫上江楼”自戒,反笔跌出离别的难以为怀。以下“征骖”写己登陆继续南下,应前“楚塞”;“去棹”交代妻子溯江西去,应前“巴山”。一对恩爱夫妻从此劳燕分飞,两地茫茫。他们不忍相别,又无法不别(因妻要归里侍奉老母),因而各自登程后频频回首相望。当作者隔水看着妻子孤苦伶仃地一人独自登舟远去时,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达到了无法遏制的高潮。“相看”两句语浅意深,辞尽情长,令人叹惋。
下片拓开一笔,转写江边所见之景。“却羡”两字承接,移情于景,自然合理。日暮时分,那江边沙滩上有水鸟双双飞来,又结伴而宿,这情景怎能不使见者陡生羡慕之意?“河洲”两字自然使人想起《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者在这里看似漫不经意地引入这一历来被视作男女相悦、夫妻恩爱的意象,实际显然饱含了以鸟的出双入对来反衬人的天各一方的感叹,情怀之孤寂和凄清自不待言。况且除此之外,更有甚者:偏偏在他初尝与爱妻离别之苦,深感寂寞孤单时,空中升起了一轮团圆的明月,把皎洁的光芒投在他的身上。圆月本象征着家人的团圆,可是作者却面临远贬蛮荒与妻长期分离的现实,这又怎能不让他哀怨长叹!然而正是这种对自然现象没来由的埋怨与前面即景而生的羡慕相形对举,一正一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因离愁别苦充塞于心的触景伤感和难以为情。鸟多情的“双飞双宿”,月无情的“偏照别离愁”,这种种感受无不源于人的反常心理,而它的起因又全在“别离”两字,可见这次江陵之别对作者的打击是何等的巨大和沉重。
关于这一点,从作者除此词外,还作有《恩遣戍滇纪行》诗、[仙吕]《点绛唇·滇南行》曲都曾提及这次相别来看,是很明显的。而且以后作者的经历也证明,这次离别和这种感受,真的成了他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充满相思之苦的开始。
(曹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