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丑 奴 儿
氍毹半展灯双照,秋水精神。未启朱唇,落燕飞花可奈春。
十三弦里声声怨,恁是何人?山黛轻颦,说道儿家本在秦。
张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在战乱中流落外地的一个秦地歌女,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于明朝灭亡、社会翻覆的感慨。词的上片由环境入手写人:氍毹(一种毛织的毯子)、明灯,是听伎乐的环境布置。花毯铺开了一半,可见人不多;“灯双照”则说明只弹筝者与听者二人。此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情景有些相似,诗人大半不是要取乐,而是在消愁。因有明灯照耀,作者对于眼前人物无论是容貌、打扮还是表情的细微变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对弹筝人只用“秋水精神”四字写之。这四字不仅写出其美丽动人,也表现出其神情之清冷肃淡。这一方面使她显得更为动人可爱,另一方面为下面写其身世作铺垫。“落燕飞花可奈春”则先只就其容貌之美这一方面加以比喻形容:尚未开口唱,就已能使燕落花谢,春光减色。下片通过声音写其内心:她弹唱起来,令人觉得一声声都充满了哀怨。于是引起作者的猜想:这姑娘到底是什么人呢?“恁”即“这样、如此”。歌伎以卖笑为生,在人前强装欢颜,但其内心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当其痛苦之时而弹唱欢快的歌曲,当然是没有感情的;而如果弹唱悲苦的歌曲,真实感情得到流露,就不能不动人。所以这就引出诗人对其身世的询问。“山黛轻颦”是说轻轻地皱了一下眉头,而这一未能遮掩住的表情,正表现了歌者难以抑制的忧愁与悲痛。“说道儿家本在秦”,点出是一个由秦地流落京城或外地的女子(“儿”是那女子的自称)。明清之际,由于连年战争、灾荒以及改朝换代的变故,背井离乡、沦落风尘的妇女不知有多少。作者张晋为秦人,外地遇同乡,其同情之心又深了一层。全词最动词人感情者,即在此一句。
词的上片由眼见,下片由耳闻,以写弹筝女之外表与心理,能抓住特征加以表现,用墨经济,下笔准确。如写其外表用了“朱唇”和“山黛”(像山的青色那样的画眉)两词,一则突出其乐伎的外貌特征,二则又同其悲苦遭遇与心绪成反衬。写其回答身世之问用“轻颦”一词,表现其既不敢扫客人的兴,又抑制不住情感的冲动。有苦不能言,则较常人之苦更苦。
这首词十分含蓄地写了易代之悲,同作者《苏幕遮·苦雪》中“举目江山不是了,一望濛濛,此恨谁知道”的情感一致,也多少反映了作者自身的情绪。故词之结拍“儿家本在秦”如临鉴自照,与唐白居易《琵琶行》之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