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忆旧游(己亥五日浮家西崦) 郑文焯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忆 旧 游

己亥五日浮家西崦,信宿石壁精舍,见湖壖渔家垂灯叠鼓,饶有节物,感时赋此

正梅风转溽,麦浪吹凉,晴泛吴桡。未了寻幽兴,赋枇杷晚翠,一掬金抛。五湖料理三亩,多事误青袍。怅听水灯前,看山枕底,梦境苕苕。 萧条。旧兰若,问灯雨楼台,谁换南朝?剩有苍黄壁,压颇黎万顷,断劫难销。凄其五日情事,残醉虎山桥。叹满地沧波,渔舟夜笛何处招?

郑文焯


【赏析】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端午(1899年6月12日),词人乘兴游览苏州西面光福西崦山,然后在面临太湖的盘螭山上的石壁精舍连宿两天。看见湖边渔民张灯结彩,一番过节景象,颇有感受,写下了这首《忆旧游》。词前的小序告诉了读者这些内容。

江南的黄梅季节,淫雨绵绵,连日不开,此时的心情,宋贺铸有句最能道其实:“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横塘路》)正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连续闷热的“梅风”使人喘不过气,天始放晴,词人泛舟太湖,希望能藉此排遣心底的忧愁。然而“寻幽”之兴难尽,只能借题咏刚熟的金黄枇杷聊寄逸趣雅怀。那么,作者所寻求的幽兴究竟是什么,为何幽兴难尽呢?———“五湖料理三亩,多事误青袍”,作者自己作了回答。“五湖”,用《国语·越语下》所载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越王句践灭吴后泛舟隐于五湖的典故,指隐居之愿,又“五湖”也是太湖的别名,《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三亩”,用《淮南子·原道训》“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之宅也”之语,指栖身之地。此谓能在太湖中寻一块地方隐居,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为所求也。“青袍”,唐时八九品官服青。为微官俗务羁绊,“未了寻幽兴”,故曰“多事”曰“误”。想要摆脱心中的愁闷但却摆脱不了,于是只能在梦中寻求解脱,然而梦境迢迢,此愁绵绵无绝期。“苕苕”,通迢迢。

下片以二字句“萧条”领起。“兰若”,阿兰若的略语,梵文原意为寂静无烦恼处,后常用以代称寺院。唐杜牧《江南春绝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处意境与之相近,但更具苍凉之味。“旧”字有点醒作用,“问”字富慨叹气息,“谁”字含反思意蕴,都下得恰得好处,借回顾历史感怀时事,深有弦外之音。“苍黄壁”,指石壁精舍后的石壁,上面镌满名人题咏。“苍黄”,黄而发青,既是寺院墙壁年深日久涂饰变色的真实写照,亦有如唐于逖《野外作》诗“穷郊日萧索,生意已苍黄”那样可解为“苍凉”的引申义。“颇黎”,同玻璃,喻太湖的万顷碧波。“断劫”,佛家谓世界一成一毁为一劫,此指世间的灾难,也即清王朝所面对的内忧外患。游赏之时犹心中念念不忘家国之恨,足见词人的所谓忠爱拳拳之忱。寺院萧条,石壁犹在,那万顷碧波,似乎是被它压碎的玻璃,奇特的想象令人愁上添愁,于是来到西崦山的“虎山桥”桥边痛饮以求一醉。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眼见“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宋张元幹《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的壮阔之景,却只能像八百年前的爱国志士张元幹那样心生“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的感慨。“沧波”之上本可垂钓,但处此多事之年,内忧外患自令其常怀“凄其”之思,尤其是在忠謇刚烈的屈原投江自沉的纪念日,这种忧思更不绝如缕,欣赏“渔舟夜笛”的闲情逸致又能向何处寻找呢?如真能招来“渔舟夜笛”,换来的还将是一个“愁”字!全词情景相生,以白石之风格写稼轩之情怀,意境深远,允推佳作。

(王家伦)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3: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