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鹧鸪天 况周颐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鹧 鸪 天

苦恨花枝照酒杯,名花谁见老风埃?凭伊满地飘红雨,消得春人爱惜来。 惊岁晚,又春回,伤心长是强颜开。芙蓉城阙知何处?说到神仙事可哀。

况周颐


【赏析】

况周颐论词曾云:“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蕙风词话》)他于落花亦复如此。其《减字浣溪沙》词云:“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着相思。”《西子妆》词又云:“断无情种不能痴,替消魂、乱红多处。”盖以“情种”、“情痴”自许,见落花,情之所至,则“万不得已”而“相思”,而“消魂”。这首《鹧鸪天》,便是词人由落花兴起的一种“万不得已”的伤逝意绪。

“苦恨花枝照酒杯,名花谁见老风埃。”起笔“花枝”、“酒杯”相映,正是春日赏花饮酒时,何以“苦”而且“恨”呢?原来,词人把酒之际,忽见花枝倒映杯中,而且“名花”竟也在“风埃”中“老”去。“谁见”,谓事出意外。“风埃”,指纷乱的尘世。风雨侵袭,尘埃蒙盖,连名贵的花枝都难免衰老。寻常草木的衰败,尚且令人难以为怀,更何况“名花”之“老”呢!一种惜花、爱花之情溢于言表。

“凭伊满地飘红雨,消得春人爱惜来。”接着两句,逗出殷殷惜花情意,透露心中无奈。落红如雨,飘飘满地,此情此景,呈几分凄美、几分哀艳,难怪游春的人们纷至沓来,表几分怜爱、几分惋惜。一个“凭”字,深含“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思,有遗恨,也有愧疚。“凭伊”、“消得”,呼应流转,表达词人内心感受。

“惊岁晚,又春回,伤心长是强颜开。”过片由花及己,抒写春去年暮的感慨。“岁晚”,犹岁暮。一年方过,忽忽春又归去,词人在感喟花落之余,惊叹岁月的流逝。更令他伤心不已的是,面对自然的萧瑟和人生的易老,仍须常常强作欢颜,苟且偷生。此中苦涩与窘迫,自有难言的苦衷,却不难于言外感知。

“芙蓉城阙知何处?说到神仙事可哀。”结拍幻想从仙境得到解脱,终究又归于悲哀。“芙蓉城”,为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宋人传说石延年、王迥、丁度死后皆归芙蓉城,为城主。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云:“曼卿(石延年)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苏轼《芙蓉城》诗序云:“世传王迥字子高,与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但诗中所述王迥与仙女离别的情景仍不免凄凉:“芳卿寄谢空丁宁,一朝覆水不返瓶,罗巾别泪空莹莹。”遨游芙蓉城的王迥最终还是“此身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可见,“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贞观政要》录唐太宗语),“神仙有无何渺茫”(唐韩愈《桃源图》),何况传说中的王迥升仙后也未摆脱悲剧的下场。现实的苦闷迫使词人发出“芙蓉城阙知何处”之问,企图从仙境中求得慰藉,然而,理想中的仙境芙蓉城并未让人超脱尘世、长生不老,这又让词人感到“神仙事”的“可哀”。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冲突,更使词人痛楚与悲哀。

况周颐少作以侧艳胜,中年以后渐变为深醇。此词不事雕饰,真情沛然流溢,是中年词作的佳制。全篇纯乎词人的内心独白,但又并非花前酒边的等闲感伤,而是曲曲展示自己生命的悲剧意识的心灵历程。由“名花”“老风埃”生发的“苦恨”,由“满地飘红雨”唤起的“爱惜”,由“岁晚”、“春回”引致的惊叹,由“长是强颜开”带来的“伤心”,由探寻“芙蓉城”而认知“神仙事”的“可哀”……词人的悲楚随处可以触摸。也许,对“名花”的感伤中交织了词人一段凄艳的情感经历,这就更增添了词作的感染力。但词中流露的种种意绪,如果置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沦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一切都与词人对清王朝的家国之思相关联。赵尊岳《蕙风词史》谓:“凡此于家国承平之际,遽作秋声,似已自知将罹易代之变,且甘为肥遁,薇蕨自持者,真不可测矣。”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故“苦恨”,故“爱惜”,故惊叹,故“伤心”,故感“神仙事可哀”。以此观照此词,方能烛照出词人的“词心”。

(吉明周)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