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鹊踏花翻
戈拨烟香,旗旛风软,桃花喷沫流星晓。耳衣半剪宫黄,画鼓轰春,日华射甲琉钱绕。芙蓉骑将美人妆,云鬟点翅金鍪小。 多少,锦队蛾眉争扫。鱼翎绣箭鸣弦巧。凤凰飞去空山,水冷西湖,影浸闲花草。夜深鬼火照团营,粉虫结恨秋声老。
王翃
【赏析】
作者在明末,曾以诗词向陈子龙请教,子龙为复社、几社领袖,是一代文豪,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在其文集中,有一篇《王介人词序》,序文中不仅称道王翃(字介人)的词作,且称誉其诗,以为其“诗有唐音,不止为词人已也”。作者受陈子龙的影响,在明亡陈子龙殉国之后,以布衣终身,在诗词中时时有故国之思。这首《鹊踏花翻·故宋女教场》词,本是咏怀古迹之作,在词的结尾处,悼念故宋,实质上也寓有悼念故明之意。“故宋”,指南宋。南宋建都临安,即今之杭州,曾将杭州东南的凤凰山一带,围入禁苑,建有行宫,后来并扩建为宫城。凤凰山岩壑曲折,左瞰钱江,山顶平旷,可供练兵,有南宋御校场遗址。作者所咏的女教场(教场同校场),就词的内容来看,也在凤凰山,疑为当时御教场的一个部分。词调《鹊踏花翻》,见《历代诗余》卷五十三,谓其为“徐渭自度曲也”。万红友《词律》未收此调,但阳羡词人中陈维崧、史惟圆、姚景崇等,皆有此调之作,蒋景祁《瑶华集》中,即载有五首。
本篇一开始,作者即通过当地父老的传说和自己的想象,以“戈拨烟香,旗旛风软,桃花喷沫流星晓”三句,向我们展示当年女兵们早晨练武的画面:一队女兵骑着桃花马像流星似的穿过教场。旗旛在软风中飘扬,马上的女兵们英姿飒爽,她们挥动兵器,晓烟于是也带上了她们的衣香体香。词句“桃花喷沫流星晓”,非常生动传神。“桃花”,指白毛上间有红点的马,一般称为桃花马,为女将或女兵所骑。“喷沫”,指马急驰时口中喷出的泡沫。“流星”,意谓影迹相连。句尾着一“晓”字,不仅表明时间是在早晨,更显见作者炼字的工夫,活脱脱地展示出晨练的景象。次韵“耳衣半剪宫黄,画鼓轰春,日华射甲琉钱绕”,承前,作细致的描写。“耳衣”,即耳套,武士多戴有耳衣,以御早晨霜气之侵袭。“琉钱”,是指金甲上饰以琉璃,其状如钱,故称琉钱。“日华”,指日光。这三句是说:将士们身穿金甲,戴上耳衣,教场上敲响画鼓,日光照射在闪烁琉钱光芒的金甲上。从将士们练武时所穿的服装着笔,仪容气概显得颇为不凡。“画鼓轰春”句,着重写声。“半剪宫黄”和“琉钱”、金“甲”写色,在日华照射下,此声此色更加动人。第三韵写骑将,并以此结束上片。“芙蓉骑将美人妆,云鬟点翅金鍪小”,练兵是极有组织极其严肃的事,写了女骑兵之后,自然要写到骑将。这为首的骑将,身跨桃花马,粲若芙蓉。身披铠甲,在云鬟边上插有金翅,头上戴着金兜鍪,出现在练武场上。虽说穿著了武装,倒也不掩其美人的本色。至于一旦上了战场,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的情况下,是否能英勇杀敌,血染征袍,那是另外的事了。
以上三韵,写早晨练武的情况,因为写的是女骑兵,用的词藻,自然不妨鲜明妍丽一些,作者企图通过晨练这个场面,表明在南宋时期,这儿的女教场,确曾起过训练女兵的作用,然而并不紧张、严肃,从场景来说是“烟香”“风软”,从军容来说,并不威武、雄壮。那桃花马上的将士,并不那么英姿飒爽,而是仪容妩媚,粲若芙蓉;她们并没有带着国恨家仇去进行训练,实质上是形同儿戏,徒有其表。没有收到积极的效果。时间经过了约四百年,这女教场的遗址,只有供词人感叹和追忆了。
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在换头处用“多少”这个词承上启下,感慨南宋的女教场自创建以来,曾经是多次有蛾眉锦队在此操练。女兵们争扫蛾眉,装束整齐,她们身背绣箭,弯弓鸣弦,看上去令人艳羡,然而在南宋一百四十多年当中,基本上是苟安妥协的一派当权,每有奸臣误国。秦桧、汤思退、史弥远、贾似道、陈宜中之流,一个接上一个,虽有练兵的教场,何曾起到捍卫国家恢复中原的实效。在文恬武嬉的小朝廷,锦队蛾眉,芙蓉骑将,只不过是为了粉饰太平、虚张声势罢了。无情的岁月,无情的风雨,终于送走了这个偏安的王朝。“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赵孟頫《岳鄂王墓》),读前人的诗句,诚令人感慨万千,嗟叹不已。接着,作者以“凤凰飞去空山,水冷西湖,影浸闲花草”三句,进行咏叹。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是陡转直下,笔力千钧,感喟苍凉。他分明在说:如今这山上的凤凰飞去了,山顶的御教场也荒凉了,山围的宫殿都夷为平地了,空山面对的江水,也显得更加凄冷了。美丽的西湖,昔日曾是歌舞承平的胜地,如今也歌停舞歇。那一泓湖水,只能浸着些闲花闲草的影子了。抚今思昔,感慨系之。
最后,作者以“夜深鬼火照团营,粉虫结恨秋声老”两句作结,使怀古之情,更加深沉。作者感千古兴亡之迹如出一辙,在南宋当年覆亡之日是“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王清惠《满江红》),在今朝,作者凭吊的故宋女教场是:夜深磷火荧荧,照在昔日的围营边上,四周楼台宫殿,只剩些颓垣断壁,变成粉虫结恨之所在(“粉虫”,俗称土蟞),伴随着古树的残枝剩叶,发出阵阵萧瑟的秋声,徒增游人的感喟而已。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历史大变动,社会大震荡的时代。满清贵族,南下江东,凭藉武力,曾经对东南反清义军及其所在的城市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在乙酉(1645)南京不守之后,杭州城不久即被清兵占领。几经兵燹,杭州无复昔日的风光。钱谦益在庚申(1650)五月经过杭州时,曾有《西湖杂感》诗二十首,寄寓故国之思,其中有句云:“行都宫阙荒烟里,禾黍丛残似石头。”“鹰毛占断听莺榭,马矢填平放鹤台。”作者和钱谦益一样,怀有故国之思,但不能明言以免贾祸,故而通过故宋女教场的旧迹,借描绘故宋覆亡后凤凰山一带宫城毁灭的惨象,以寄托一腔悲愤之情。只要将“西湖影浸闲花草”这句的“西湖”换为“后湖”,那么此词悼念故明的主旨便十分显豁了。
(马祖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