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高 阳 台
径转疏花,畦连寒菜,篮舆一路秋光。琴筑声清,冷泉缓泻鸳梁。凭高莫向阑干倚,倚阑干、容易斜阳。写闲情,细把金英,浅醉瑶觞。 欃枪[1]未扫铙歌唱,叹军符憔悴,战垒苍凉。饮至筵开,愁听满耳《伊》《凉》。却怜老圃霜华重,怕孤他、晚节幽香。乍归来,灯火城南,澹月昏黄。
邓廷桢
【赏析】
此词写词人在京师玉泉山(位于今北京颐和园西西山东麓支脉)参加大臣聚会时所见与所感。按词人道光二十年(1840)调任闽浙总督,次年被革职遣戍伊犁,二十三年释回,旋授甘肃布政使,词当作于自伊犁返京待命之时。
“径转疏花,畦连寒菜,篮舆一路秋光”,词开首便随行程的展开描写词人赴宴途中一路景色。道路弯弯曲曲,两旁是疏疏朗朗的野花,一畦畦蔬菜,词人坐在竹轿中经过,尽览一路秋光。“篮舆”即竹轿。此处以“径转”“畦连”带出景物,淡淡几笔,没有刻意描绘,但“疏”“寒”二字却鲜明地点出季节特点,照应“秋”字,看似随意却已着力。“琴筑声清,冷泉缓泻鸳梁”,“筑”是一种古击弦乐器,后世已失传,此为借用。在燕集的玉泉山上,乐声清越悠扬,清凉的泉水从雕着鸳鸯的桥下缓缓淌过。“梁”也可解释为河中断水捕鱼的堰,如是则泉水从它上面流逝。此写聚会场所的情景。紧接着,词笔转写词人的心理活动。“凭高莫向阑干倚,倚阑干、容易斜阳”,以议论笔法写出,表现词人不愿倚栏凭眺的心态。因为依倚栏杆就将面对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夕阳的出现便意味着黄昏已近,也便到了宴席将散的时刻。夕阳亦易使人伤感,日月有盈亏,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盛衰荣枯,交替轮回。尤在多事之秋的末世,夕阳更易引发人们无限感慨。还不如在乐声中举杯品酒(“金英”指菊花酒),喝个尽兴,忘却无限愁事。
词的上片以词人之目写景与人,没有太多的情感倾向,而是烘托了一种氛围来承载内蕴的情感。转入下片,则写词人由上片景物所触发的感怀。在此词人心扉洞开,遣词造境明显可见其情感态度。“叹”“愁”“怜”“憔悴”“苍凉”等字无一不表现着词人的悲凉心境以及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读来,一个高洁的忧国者形象清晰可见。换头处“欃枪”原指彗星,后用以喻邪恶势力,此指英侵略军。“铙歌”泛指军歌,也用于大驾出行、宴享功臣及奏凯班师。“军符”即兵符,古代调遣军队的凭证。英侵略军未退,边境隐患未除,朝廷却在一味“节制”议和,以致“战垒苍凉”,“军符憔悴”,将才空耗,猛志消蚀。想起这可悲可恨的时势,词人不禁心生悲叹。深重的家国之忧让词人心情沉重,筵席上清扬的乐曲在他听来便都是悲凉之调,令他愁苦不已。“《伊》《凉》”指古《伊州》、《凉州》二曲,曲调悲凉。宋李光《集诗述感》:“历尽苍茫身世感,悲歌为汝按《伊》《凉》。”此处《伊》《凉》应代指悲歌。词人满怀凄凉与悲愤,放眼望去,只见霜后的老圃中,菊花独自幽放,联想起自己的遭遇,顿生同病相怜之意。词人积极抗英,爱国之心昭昭,但周围却多是主张妥协的权臣,但无论被贬与否,他总是忠心耿耿,晚年依然保持着不渝的节操,始终以忧国忧民为怀。正如严霜过后的菊花,幽幽一缕香不绝。然而,“霜”凌“老圃”,群英摇落,“晚节(晚年)”只有孤芳聊为自赏,这无疑是曾身为封疆大吏的词人的莫大悲哀。此处化用宋韩琦《九日水阁》“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句,意甚沉郁。
词的最后描绘词人归来后所见,留给读者的是一幅颇耐寻味的画面。城下灯火通明,不损富贵豪华,城上月色昏黄,透出清冷孤寂。这不仅仅是一幅实景,更是词人伤时心境的外化。与上片的写景相比,这疏朗的数笔勾勒的画面更具有动人的力量,因为它使人联想起词人高尚的情操,因词人的悲哀而更添哀感顽艳的情致。
全词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气。词的上片虽多客观描绘,字里行间却透出凄清。“寒菜”,“疏花”,“清”音、“冷”泉,都是冷色调的语词,以此描写宴会,便颇有萧瑟之意。末世之秋的宴会毕竟不再具备盛世的宏大气象。词的下片“愁”、“憔悴”、“苍凉”等词语更渲染了上片确定的色调,体现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悲怆心情。
谭献《复堂日记》评邓词“忠诚悱恻,咄唶乎骚人,徘徊乎变雅”。此词正可见出词人的如许襟抱。
(叶佳声)
注 释
[1].〔注〕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此乃凶星,主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