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高 阳 台
云叠离情,风牵别绪,过来几个今宵。人在天涯,芳时各恨飘萧。尊前莫唱伤心曲,有年时、种种无憀。怕蹉跎,冷到琼花,咽到琼箫。 休憎一水盈盈隔,唤兰舟渡去,瑶想全抛。如此相逢,泪斑总渍冰绡。消愁说是杯中酒,为愁多、酒也难消。又无端,玉颊微侵,却晕红潮。
宋翔凤
【赏析】
宋翔凤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与龚自珍、张惠言等著名学者相熟。论词受常州词派张惠言影响较大,重比兴寄托,其自序《浮溪精舍词》云:“余弱冠后始游京师,就故编修张先生(张惠言)受古今文法,……其自为词也,必穷比兴之体,宅章句于性情。”由其推崇张氏词论,可知其论词宗旨及词风趣尚。
宋翔凤的这首《高阳台》乃次龚自珍词韵之作,但词境之浑融又胜之。从词面上看,这首词的意旨乃表诉离愁别绪,但因其受常州派讲求比兴寄托的影响,于倾吐离愁别绪之外,或另有寄托,亦未可知。
开篇以“云叠离情,风牵别绪”这一对句起调,整饬工稳,以“云叠”拟离情之浓,以“风牵”比别绪之长,描摹离愁镂心刿肾,极为到位。紧接着的“过来几个今宵”,形容别后日子悠长,愁思难捱。此句虽以极平淡语调叙出,但给读者的感受却很丰富。“人在天涯,芳时各恨飘萧”承上而来,“飘萧”,本意乃随风飘荡,此处指人的流离漂泊。盖别后人各一方,又值春日迟迟,芳草萋萋,遂生怨恨,故云“芳时各恨飘萧”,意与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相近。“尊前莫唱伤心曲”乃承上启下之句,既顺接前面“飘萧”一句,又启下文“有年时,种种无憀”两句。因别后愁思绵绵,故虽面对明媚春光,却也恐闻伤心之曲。盖因席间演奏的支支乐曲,使词人联想到有年时“种种无憀”的往事。“无憀”,同无聊,温庭筠《菩萨蛮》词有“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句,此处指岁月蹉跎,一事无成。作者听着尊前箫歌,回想苦苦等待百无聊赖之种种往事,顿生伤感之意。故接下来“怕蹉跎,冷到琼花,咽到琼箫”,分别用“冷”(触觉)和“咽”(听觉)两种感觉,“琼花”、“琼箫”两种器物,营造岁月蹉跎触发的意绪悲凉之境。两句意象之哀感顽艳,令人有刻骨铭心之感。
过片又承接上片开端写离情,但上片是写作者自己,下片则拟想所思之人。而且在用意上并不在于渲染愁绪,而是翻过一层,从反面说:“休憎一水盈盈隔,唤兰舟渡去,瑶想全抛。”三句分用《古诗十九首》之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及《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柳永《雨霖铃》“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诸典,或正用,或反用,或暗用,拟想佳人驾舟飞渡,可一了别情。并想象“如此相逢,泪斑总渍冰绡”,将与女子相逢,泪湿衣衫的场面都在脑际中描画好了。
但拟想归拟想,现实归现实,虽说“休憎一水盈盈隔”,并拟唤兰舟飞渡,但山遥水长,却是无法回避,想象的相逢场面也并不能真正解决相思之愁。故而又想象对方也许会借酒浇愁,“消愁说是杯中酒,为愁多,酒也难消”,此处作者将词意又翻过一层,说是想随俗以酒浇愁,但愁绪之多,令酒也难消。此语虽不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俗套,但用意却略有区别,李诗所说重在愁之难消,此词则重在说明愁多则难消,虽用旧典,却也能翻出新意。结拍“又无端,玉颊微侵,却晕红潮”,在酒难消愁的基础上,仿佛更进一层在劝说对方不要借酒浇愁,因为酒不单不能消愁,反倒令心上的人儿徒增醉意。揣摩拟想,细入微芒。
前人论词,向重词心与词境二者,这首词在这两方面也有可注意之处。在词心的方面,作者善于写细微的心境,上片的厌春心理、下片对佳人的想象,全绕着别情来写,但又不即不离。二是词境幽美,意象迷离,诸如“云叠”、“风牵”、“尊前”、“琼花”、“琼箫”、“兰舟”、“冰绡”、“玉颊”、“红潮”,这些凄美的景象,与作者所摹写的离愁别绪非常契合,达到了词心及词境的合一。
(孙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