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玉蝴蝶(闲居) 梁寅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玉 蝴 蝶

闲 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木,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笑我拙,我笑人忙。

梁寅


【赏析】

此词描写闲居生活,抒发隐逸之情,表达了作者厌弃仕途终老田园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长期隐居家乡石门山,明初,应太祖征召,进京修撰礼乐书,其时作者已年过六旬,书成后将授以官,作者称病辞归。此词应是辞归后所作。

上片描写隐居的环境,抒发隐居之志。首三句“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木,三径风篁”,对隐居的环境作全景式的描绘。“三径”,原指小路,《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记汉代蒋诩隐居时,在舍前竹下开辟了三条小径,只与另外两个隐士来往,此后三径就代指隐士居住的田园。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看:作者隐居的田园里有“林塘”、“云木”、“风篁”,景色清幽,野趣天成,俨然一幅天然图画,令人驻足流连。作者如此落笔,就是要表现自然的宜人,同时也是为了表达隐居的志向。环境如此清幽宜人,作者置身其中一定会尘虑顿消忘怀世事了吧。但不然,“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笔锋一转顿生波澜。原来他虽身在田园知足常乐,但内心并未真正平静,并未真正做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有时还会牵情外物,不能忘怀。这两句是作者的自我解剖,揭示其内心矛盾,目的就在于清除杂念以坚定隐居之志。接下来作者不再迟疑立即行动:“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其动机并非单纯出于观赏,更是为了表达隐逸之志。梅有高洁脱俗的品格,柳有飘逸淡雅的风姿,这些都是隐居生活的象征。但仅仅是移梅插柳,作者感到意犹未尽:“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乘势直上一气贯注,以表明心迹申足词意。“秫”,粘性高粱,为酿酒的原料。“水田种秫”一句是使事用典。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这里作者的意思并非要效仿陶渊明饮酒,而是要效仿他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从“种秫”“栽桑”的描写中,可见作者明确坚定的隐居之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下片叙述隐居后的生活,表达超旷之情。换头以“荒凉”二字领起,诉生活的清贫。“贫家有谁能顾”一句表面上是说别人很少光顾,实质上表明作者已淡于人事,尘世间的熙来攘往已与己无缘。这样就自然过渡到“独怜巢燕,肯恋茅堂”二句,并形成对比。“茅堂”虽然少有人顾,然而却有燕子相伴,飞进飞出,筑巢做窝。作者说自己“独怜”燕子“肯恋茅堂”,这就表现出了自然与人相亲,人与自然相谐的闲居之乐。有此一乐,清贫自守,“茅堂”也就成了作者的“天堂”了。接着“客到”二句继续写闲居的乐趣。偶有客人来访就留客烹茶焚香对饮,茶香氤氲,香烟袅袅,其优游闲适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以“煮茗”“焚香”待客,说明客人与主人性情相近志趣相投,非俗客也。田园生活尽管清贫,但闲适之趣却不可多得。作者不由感叹:“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紫绶金章”指做官,语出《史记·蔡泽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从表面上看,这两句意思是说如今老矣,不能做官,但实质上是回应上片“老来知足”,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态度和志向。结拍“太痴狂,人笑我拙,我笑人忙”三句醒明题旨,绾合全篇。放弃“紫绶金章”所带来的荣华富贵,退隐田园安于清贫,这在一般人眼里的确是“太痴狂”了,对于别人的嘲笑,作者却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奔走仕途、汲汲于功名富贵者太“忙”了。这就益发表现出作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和坚定操守。

此词写“闲居”流露出明显的“出世”思想。“出世”与“入世”是一对矛盾,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出世”往往是被迫选择的结果。作者生逢元明易代之交,年轻时又屡试不第,“出世”思想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了。明乎此,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

(陈学广)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6: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