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霓裳中序第一
孤蟾下倦驿,落尽江梅春是客。城中夜乌正寂。渐星暗戍楼,烟沉荒碛。谁歌楚魄?罢玉尊、肠断今夕。空凝望,峡门秋练,一道界寒白。 游历。柳边坊陌,有箔影钗光似织。年年归计未得。曲榭悬灯,小槛横笛。断云迷故国,忍重问、传柑信息。君休叹,围炉儿女,尚守杜陵宅。
冯煦
【赏析】
由词序可知,此词作于光绪二年丙子(1876)正月初一之夜。此词中“夔州”即指著名的白帝城,这里名胜极多,如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刘备庙等。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三年正月,大诗人杜甫在这里也曾住过两年。“次泉”,作者的友人,姓名事迹不详。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且从大处着笔。“孤蟾”指月亮;驿站言“倦”,则是人的感受。第一句是说月亮落了下去。春节之时梅花已落,作者客居夔州,故觉得春天也像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这时乌鹊无声,想是已找到安栖之所。戍楼上空星光暗淡,烟雾笼罩着荒凉的沙碛。这时是谁唱起了本地男女相思伤离怨别的民歌?使听的人忍不住放下酒杯,感到分外悲伤。“楚魄”,原指宋玉《高唐赋》中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宋范成大《次韵王浚明用时举苦热韵见赠》:“铄石谁能招楚魄,斲冰我欲访湘君。”此借指当地的民歌。词首句言“倦驿”,下片叹“归计未得”,此当因听人之歌而触发羁旅之思。下面继续写:凝情远望,夔门两山对峙,从中奔腾流过的江水就像一道白练,于天地之间划出一道界线。此句是由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以及唐代徐凝《庐山瀑布》诗“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变化而出。
词的下片先由“游历”所见写起:两边栽种着柳树的街道上,交织着人家帘箔与妇女发钗的闪光。“如织”一词既形容光影之纷繁,又暗示游者的心绪也是这样杂乱,为一语双关,是下文开始抒情的一个极其自然的转折,其手法如暗度陈仓。于是下文写:在这元日之夜,本应与家人团聚,可是“年年归计未得”。“曲榭悬灯,小槛横笛”仍是眼前之景,以眼前热闹的景象反衬心境的凄凉。“断云”也是目中所见,正是这些浮云,使作者看不到京城,使作者心怀惆怅。这句也是从唐代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翻出。下句之“传柑”,为北宋时京城过元宵节的一种习俗,当时上元之夜于宫中宴近臣,贵戚宫人以黄柑相赠,谓之传柑。如宋代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其三:“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自注说:“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此处“忍重问”云云,意思是说:不忍心再问他们春节过得可好?亲戚朋友来得多不多?最后一句为自我安慰之意。杜陵为唐时长安的地名,杜甫在长安时,曾在其侄儿杜位家过年,作有《杜位宅守岁》诗。因杜甫晚年居夔州,故以杜甫在长安的家比喻自己京城的家。
《霓裳中序第一》词调首见于南宋姜夔词,为姜夔留滞长沙时作。冯煦此词构思上显然受姜夔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带有较明显的模拟痕迹。冯氏论词,曾云:“彼读姜词必欲求下手处,则自‘俗处能雅,滑处能涩’始。”(《蒿庵论词》)冯煦此词风格颇为清瘦生涩,如月称“孤蟾”,歌称“楚魄”,炼辞则有“倦驿”,炼句则有“一道界寒白”。唐徐凝之“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曾批评为“恶诗”,而冯煦却偏将其成功化用到自己的词里。此词的声韵也颇显得奇崛峭拔,盖将杜甫的拗体律诗、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派瘦硬诗风挪用于自己的词中,的确做到了他所说的“滑处能涩”。这种词,对于匡救清词末流的软媚,倒是大有补益的。读者也须换一个角度去欣赏它。
(尹占华)
注 释
[1].虢(guó)虢:水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