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烛影摇红
卷尽秋涛,金焦划断烟光阔。六朝景物付沧波,无路寻吴越。
天末青山一抹。是何人、锦袍坐月?夕阳斜照,江树荒凉,海云残缺。 风挟山鸣,鱼龙喷薄飞晴雪。遥看南山两三峰,长啸江流咽。着我中泠片叶,顷刻间、稳过百折。浪游无了,对此茫茫,自然愁绝。
赵吉士
【赏析】
赵吉士不仅是康熙中期以政绩称于当时的官吏,而且是堪称名家的词人。出身和仕宦的经历,使他的词颇多感慨,这首在京口渡江时所作的词就很能体现赵吉士词的这一特点。耒边词,即词人李符之词。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故城凭山临江,地势险要,历史上三国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都把它作为军事重镇,把它视为首都建康(今南京市)的门户。面对京口的险峻山河,回想历史上固守一隅的历代小王朝,词人不禁生发出浓浓的历史苍凉之感。
词的上片,借眼前之景,抒怀古之情。词一开头“卷尽秋涛,金焦划断烟光阔”,以大手笔描绘出一幅雄奇的山水图:在秋涛涌起之时,金、焦两山傲然屹立在云霭雾气之中。这幅图景,正突出了京口凭山临水的地势特点。其中“卷尽”、“划断”两个动词,不仅写活了本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而且极富气势。山河雄奇依旧,而以之为军事重镇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家王朝已杳无踪迹,五代时曾据有此城的吴越小朝廷也无处可寻,追忆历史,使词人感慨万千。六朝与吴越小朝廷虽占据险要的地形,却终难成气候,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而明亡后退守南方的南明小朝廷又何尝不是如此!词中“付”、“寻”两个动词,正透露着词人对往事的深沉感慨。“天末青山一抹”,则又从怀古转入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一抹”,即一片。这一景色极开阔,也极苍茫,并引发起词人对盛唐诗人李白的联想。《新唐书·李白传》载:“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锦袍坐月”即典出于此。赵吉士虽有治世之才,且官至御史,但在满清贵族对汉族士子防范甚严的时代,不得不谨慎处世,“不为亲近所容”,可谓是古今之同感,因而“锦袍坐月”的不独李白,也有词人的身影。“夕阳”三句,更是用夕阳黄昏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一派凄凉清冷的氛围,词人的情感也随着对历史往事的层层追忆由激荡渐趋悲凉。
如果说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怀古以抒胸臆,意思还比较明朗的话,那么在词的下片,词人借景抒情就显得较为意深而味隐,令人有欲语还休之感。
过片的“风挟山鸣”四句,继续描写渡江时的所见所闻。风沿山隙而过发出阵阵鸣响,鱼儿随着如雪喷射的水花纷纷跃起,这一景色,在“挟”、“飞”两个动词的带动下,极为壮观,由此亦可见词人在用词方面的精心锤炼。而当看到南山的两三峰峦,词人长啸一声,顿感所听到的江水流声犹如人在呜咽。词写至此,又陡然低沉。究竟是何故引起词人情感的如此剧烈振荡,词中并没有马上说明,而是宕开一笔写道:“着我中泠片叶,顷刻间、稳过百折。”“中泠”,是金山下的一眼泉水,相传其水烹茶最佳。乘船在弯曲江流中悠然品茶,这是多么闲适自得,但这种闲适自得只是暂时的,结尾的“浪游无了”三句,方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真正感触。这短短三句,一方面写出了词人对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的愁苦,另一方面更隐含着对自己仕宦前途的忧虑,这实际上也是对上片词意进行的照应。“对此茫茫,自然愁绝”,用《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卫玠)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十分贴切传神。
全词对眼前景物的描写着墨颇多,而怀古则点到为止。词的下片,表面上看似与怀古毫无关涉,但正是这些眼前景色,引发起词人的思古之幽情,由对往事的追忆,对古人行事的寻觅而联想到自己的眼前处境,因而顿觉眼前之景皆苍凉愁苦。这样的结构,似散却有一条红线在贯串,从而把怀古、写景和抒情完美地融会在一起,凝成了此词既雄奇又沉郁的风格。
(龙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