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潇 潇 雨
吚哑停、弱橹正呜呜,画角起谯楼。怪垂杨几树,凄凉灯火,昔日扬州。怕说漫漫秋夜,今夜冷于秋。一样严城柝,敲碎心头。 蓦记长安道上,听骡纲铃语,雨雪荒邱。渺天涯是梦,身世又扁舟,况依稀、隔江更鼓,把相思、零乱付东流。欹枕卧,为春寒甚,莫典貂裘。
赵彦俞
【赏析】
词调《潇潇雨》,即《八声甘州》。因柳永《八声甘州》词起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有此别称。
从词的题序来看,知此词为抒写旅怀而作。作者生当咸、同之际。咸丰初年,扬州一带,迭遭兵燹,太平军与清兵曾激战于此,蒋春霖《水云楼词》有《扬州慢》一首,记录扬州在战争中的萧索情况,有“劫灰到处,便司空、见惯都惊”之语。蒋词作于咸丰三年(1853)初冬,此词作于其后,当时扬州是清兵防守江北的据点,仍为戒备森严之区。
词的开头两句,写夜间泊舟扬州东关的情景。“吚哑停、弱橹正呜呜,画角起谯楼”,表明船刚刚停泊,航行时的吚哑之声,虽已停息,但仍能听到橹呜呜的余响,此刻谯楼上却响起了凄紧的角声。“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亦称鼓楼,供守城者瞭望之用。“画角”,本是古乐器,现用作军中的号角。夜晚吹角,多用于示警戒严。接着以“怪”字领起“垂杨几树”等三句,感叹自己多年作客外地,如今重过扬州,却见这东关外边,本为人烟稠密、商贸繁荣的地带,却只剩有临风萧索的几树垂杨,和那星星点点的凄凉灯火,昔日繁华的扬州,经过兵灾的影响,早已成为芜城了。何况眼前的季节,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寒特甚,人歇舟中,感受尤深。于是作者感慨地写道:“怕说漫漫长夜,今夜冷于秋。”秋夜使人有“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感叹,而在今夜,更令人有“东风临夜冷于秋”之感。作者作词之时,北风峭厉,寒气袭人,所以“今夜冷于秋”这句,用在这里,非常切合。“一样严城柝,敲碎心头”两句紧接上文,续写泊舟后的感受。夜已很深,作者更听到远处传来柝声(“柝”(tuò),是古代巡夜时所敲的木梆)。作者曾在昭阳学舍任职多年,昭阳为江苏兴化县的别称,是扬州的属县,故而经过扬州,不止一次。“一样严城柝”,是说前度经过扬州,就曾在夜间听到过巡夜的击柝声,如今重过扬州,又听到戒严的柝声。战争尚未停止,这柝声仿佛敲碎了自己的心,以致卧在舱内,不能成寐,百感交集,不知何时何日,这天下才能太平。这句和前面的“画角起谯楼”句,遥遥相应,表明扬州是在戒严之中,自己也仍是天涯羁旅。
下片,追忆自己频年漂泊,梦魂未安。词在换头处用“蓦记”两字领起,表明就在前几年,自己曾在长安道上,听过“骡纲铃语”,那时是在“雨雪荒邱”的征途之中,情况也非常凄凉。“骡纲铃语”,是指运送行客的骡队在行进中发出的铃声。雨雪载途,荒丘沉寂,即便停歇下来,也不过领受些孤馆寒灯的滋味,和现今相比,也是一样的辛酸、一样的凄苦,只不过现在是在舟中罢了。故而有“渺天涯是梦,身世又扁舟”之叹。前一句写过去,后一句写现在,“身世又扁舟”这句中,著一“又”字,无限凄清。下云:“况依稀隔江更鼓,把相思、零乱付东流。”“况”字折转一笔,使词意更加深沉。“隔江”就是作者的故乡丹徒,丹徒属镇江府,镇江也是驻兵防守重地。现在泊舟扬州城外,也依稀能听到江对面的更鼓之声,这声音和近处画角声、柝声遥遥相应,同样在扰人乡梦,使人难以成眠,生出“把相思、零乱付东流”的感慨。作者本是一介书生,长期客游他乡,而又饱经乱离之苦,词中所示旅怀,原不外伤离念乱,层层写来,宛曲中带有无尽凄楚,确能折射出当时现实的一个切面。结拍“欹枕卧,为春寒重,莫典貂裘”,“春寒重”,既与前文的“今夜冷于秋”相呼应,又说明那个时代是正值春寒,季节虽说已属春天,却并无春天的一点暖意。故而处境虽极穷困,仍不能作典貂裘之举。如此作结,也显得感喟无穷,有一唱三叹之致。
作者与著名词评家陈廷焯同为丹徒人,而年辈则长于陈氏。在陈氏所选的《词则》中,曾收入他的《瘦鹤词》数首,且评价甚高,这首《潇潇雨》,也是《瘦鹤词》中的名篇,词意凄婉,感情深挚,不论写环境,写旅途感受,都有独到之处,富于时代色彩。
(马祖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