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满江红(次韵邵本初登富春山) 周权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满 江 红

次韵邵本初登富春山

长啸登临,望不尽、海门修碧。人道□、江山高处,汉时遗迹。

一自耕云人去后,几番烟草凝秋色。任掀空、骇浪卷银山,蛟鼍泣。 尘世事,纷如织。云外径,闲舒立。问来今往古,几人高适?共拍阑干呼大白,欲倾沧海供豪吸。倚东风、无限客中愁,斜阳笛。

周权


【赏析】

富春山即严陵山,在浙江桐庐县西,风景秀丽。史载东汉严光少时曾与刘秀同学,刘秀登帝位后他隐姓埋名,匿居不见。刘秀遣人寻得,召至京师,欲授以官职,严光却拒绝接受,归隐于富春山,终身不仕。这是古代隐逸最著名的掌故,“富春山”也因而被目为隐居生活的代名词。旧时文人登上这座名山,触发联翩的心绪、强烈的感慨,是可以想见的。

首句“长啸登临”平空起调,四字即具足了“登富春山”的题意。临高长啸,是古人显示兀傲狂放气性的举动。尤其是登山长啸,在诗文中往往含有化用“苏门啸”典故的文学意味。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与名士孙登曾同游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阮籍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本词即借“长啸”典故的内涵,暗示了词人与邵本初同登富春山顶的事实,不仅节约了有关原唱情形的交代、过渡,而且酣畅地表现出了两人登山时豪逸慷慨的情兴。富春山俯临富春江(钱塘江),古人习惯将大江下游开阔的水面称为“海”,江面始阔处称为“海门”。“望不尽、海门修碧”,是极写登临后的纵目远眺,将空间背景尽力拓开,切合二人身在“江山高处”时的浩茫心宇。

接下的两句中,“人道□”的阙文,几乎可以肯定为“是”字。通过对传说的记忆,引出了严光归隐的“汉时遗迹”,切入与富春山相关的怀古内容。而词人并不停留在歌颂严光高风亮节的起点上,而是更进一步,抒发了益为沉重的人世沧桑的感慨。像严光这样的高士已经作古,唯见年年秋草凄迷,江潮奔腾,在岁月的流逝和变迁中,历史与人事总是显得那样地苍白无奈。“任掀空、骇浪卷银山,蛟鼍泣”,对山下江景的描写不免夸张,而它却是词人澎湃心潮的自然发露。“掀”、“卷”的动态与“烟草凝秋色”的静止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反映了作者既满含迷惘、又涌动不平的思想感情。

下片即转入了情感的爆发。换头四句,承袭上文对严光的追慕与惋叹,用对比的手法述出了词人的人生爱憎。尘世间的兴废荣辱,纷乱如织,可厌可鄙;而云外的山间小径,则悠然自存,引导出向上一路。“云外径”是实景,又含有遗世独立、超然出尘的象征意味,其间反映出词人与严光鄙薄嚣尘的共性。词作紧接一问:“问来今往古,几人高适?”历史上像严光那样的高士原本就屈指可数,在“来今”就更难得了。于是,作者将可得的慰藉寄托在同道邵本初身上,“共拍”二句,畅写了自己与友人傲世骇俗的狂放情概。这两句虽有粗卤叫嚣之嫌,却是二人对人世种种压抑失意的不平和反抗。可惜的是这种快意只能维持一时,“倚东风、无限客中愁,斜阳笛”,最终依然未能摆脱现实的愁闷与伤感。

这首词记游、写景、怀古、抒感交织一体,人、事、景、情熔为一炉,感情强烈,一气呵成。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刻意追求激越雄豪,不免有粗线条的地方,如“几番烟草凝秋色”明示登山时令为秋季,结尾“倚东风”云云,就宜改为“倚西风”才是。

(史良昭)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