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满 江 红
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 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
谢应芳
【赏析】
从词题可知,此词写舟行吴江因风被阻一事,作者由此生发出世乱途穷、人生不幸的一连串感叹,充溢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
上片叙述“吴江阻风”的所历所感。起二句即从“吴江阻风”写起:“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怪底”,谓惊讶,作者感到不可理解的是,江上春风为什么偏要将我的船儿掀翻呢?起得突兀,问得蹊跷,出人意表。“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原来作者疑心春风掀船是想留下他行囊中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忙解释道:我只是一介潦倒的书生,行囊里装的是朋友赠送的几篇精美的诗文。这两句转得巧妙,答得风趣,极富戏剧性,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作者面对灾难的从容之态。接下来二句写舟中所见,“江上青山吹欲倒”可见风之狂;“湖中白浪高于屋”可见浪之高,写景如画,如在目前。风急浪高,作者的“船儿”几欲“翻覆”,然而他却还有心情欣赏江上的风景,这就愈见其从容镇定了。那么,作者的这一“心理素质”是怎么得来的呢?“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阮籍,魏晋间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身处魏晋易代之交,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虽怀济世之志而无由实现,史载其“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作者以阮籍自况,说明自己之所以能经得住江上风浪,原因是近年来已经见惯了人世间的风波,江上的风浪再急再高,比起人间的“狂风恶浪”又算得了什么!这就道出了人间“行路难”。所以对于作者来说即使是风波险恶、穷途末路也无心痛哭了。至此,上片由自然风浪的描写过渡到人间风波的揭示,使词旨得以升华。作者身处元末动乱之际,同样是空怀济世之志,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幸年来”,一个“幸”字实是正话反说,“无心哭”,并非真的无动于衷,而是欲哭无泪了。其感时伤乱身世飘零之慨荡溢于胸中。
船行被阻,人在旅途,但作者已在盘算归去后的生活了。归去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换头写道:“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瓶”是古人储米之具,“竹”是古代文人脱俗高风和坚贞人格的象征,苏轼诗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於潜僧绿筠轩》),阮籍等人被称为“竹林七贤”,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后来七人归宿不同)。瓶中无米以果腹,居所无竹以吟啸,物质生活既无保障,精神生活亦无寄托。阮籍“穷途”犹有竹林可以吟啸,而作者眼下真是走投无路进退失据了。这就从侧面揭示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到此,作者不禁仰首问天:“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按此二句依律当为五、四句式,而非本阕之七、四句式)“盘谷”,地名,在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云:“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嗟盘谷之乐兮,乐且无央,”“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如此看来,“盘谷”就是另一处世外桃源了。作者以“老夫”自称,说明他已历尽风波阅尽沧桑,他真切地希望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然而“怎生安顿”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超脱尘世只能是作者的一个理想而已,尽管这一理想难以实现,但毕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揭露。接下来两句描写便是他这一理想的延伸和具体化:“第四桥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当是作者“吴江阻风”之日。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看造物”已无指望,如今又舟阻吴江,倒不如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在第四桥边与沙鸥作伴罢了。真可谓“靠船下篙”随遇而安了。不过话虽如此,理想终究是理想,一旦当作者回到现实中时,身边的风浪依然没有停歇,“船儿”随时都有“翻覆”的可能,有家难归进退两难,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郁积在心中的痛苦、愤懑、失望、忧愁再也无法抑制,终于倾泻而出。一扬一抑,语极沉痛,令人难以为怀。
这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手法同时并用,由自然风浪写到社会动乱,个人遭遇写到人世沧桑,不满现实写到理想追求,章法回旋,笔法曲折,感情沉郁,确为一首佳作。
(陈学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