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满庭芳(寒食) 宋徵璧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满 庭 芳

寒 食

云覆银塘,风吹野葛,盈畴麦浪芊绵。王孙芳草,惆怅已连天。踏破牛羊上陇,总埋没、旧恨新怜。斜阳里,漫留华表,回首一年年。 平田,愁此日,龙蛇禁火,往事相传。但铜驼棘里,石马坟边。霸业已随流水,空遗痛、血染啼鹃。伤心客,春城眺望,极目洒寒烟。

宋徵璧


【赏析】

此词写作者寒食节的所见所感。起首三句描写春景,带着田野的清新气息,视野相当广阔。广袤的天宇下,一片云飘浮在清澈的池塘上空,微风轻轻地吹拂着野地上的葛藤,满田垄都是麦浪滚滚,一眼望不到边。对于视线长期被局限在闺室书斋,见惯了银屏绮窗、闻腻了脂粉沉香的古诗词读者来说,这三句不啻打开一扇通向大自然的天窗,透进些许朴野而健康的空气,甚至让人嗅到泥土和麦苗的芬芳。这是很令人陶醉的。“王孙芳草”二句,一方面承上接着写野外的景物,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将词笔往人事上推移。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词人似乎不经意间用了它,写芳草茂盛,极目连天,然“惆怅”二字却难以掩盖他的伤春情绪。“踏破牛羊上陇”,“陇”,指坟墓。放牧的牛羊践踏坟地,哪知道那里面埋葬着久死者和新死者,也掩埋着旧恨与新悲。回首望去,一抹残阳如血,洒在墓前的华表柱上,一年又一年,静立着。传统文学中,寒食给人的感觉,总是凄伤哀怨的,这是由于汉字本身具有的表意功能,使“寒”字能引起人的既定联想,也是由于这段时间里天气多风又多雨,更是由于这个节日传说本身所具有的凄惋色彩。而此词中的寒食尤其显得萧瑟冷森,令人怵目惊心。牛羊固是无知无情,踏破陇墓,人却是多情的;已死者固是无知无觉,墓前华表空立,未死者却痛楚而伤悲。“总”字写出一种必然,很冷酷;“漫”字见出一种徒然,叫人无可奈何;“一年年”则将他的短暂的“回首”,定格为永久,让那包含着复杂情感的一瞥,成为人类痛悼自身的永恒记忆。

下片换头处“平田”为一短韵,此二字实不能轻易放过。《古诗》有“古墓犁为田”之句,唐顾况《悲歌》诗亦云:“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日流水今人家。”故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的平田可能就是指墓地所化之田,词用它来写一种变化,传达一种历史无情的感受。“愁此日”三句,追述寒食节的往事。相传春秋时,晋介子推从文公有功而未赏,作《士失志操》见意(或言为其从者所作),歌辞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史记·晋世家》)寒食之禁火,即为了纪念介子推(或说另有起因)。作者在这里重提旧事,当然不是为了虚应节日典故,而是为了反衬下文。《晋书·索靖传》载:“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世以之指世道巨变。词人以为,介子推尚得寒食节的千载纪念,而晋文公之类所追求的“霸业”,经历过历史的沧桑之后,如同流水一样东去不返,空留下棘里铜驼,墓前石马,和无尽的悲哀。“空遗痛”二句再用典故。古蜀国君主杜宇因故失国,魂魄化为杜鹃鸟,昼夜悲啼,至血出乃止,词中用以渲染悲痛的至大至深。“伤心客”三句,点出词人自己的身份,使前文的所见所感有了真实的归属。如果说“伤心”是对全词情感的绾结,“极目”则又将那引人感伤的春景推向无限,将那悲情引向深入。而这种以吞吐之笔出之的悲情,正反映出身为明末进士而入清仕为潮州知府的词人抚今追昔的复杂心情。

(彭国忠)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