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长亭怨慢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朱彝尊
【赏析】
此词,通篇不见“雁”字,而所用字句则多运化前人咏雁的诗词及有关雁的辞语,字字写雁,句句扣题。词中展现的是秋雁的凄凉行程及其在此行程中的动态、静态、情态。全词从多方面着笔:述说飞雁之深怀悲秋情、江南恋,在北风冷月下渡越关河,在疏雨败荷间栖身不定;刻画雁群之高飞入云杪,低飘掠凉波,降落在平沙,憩息于汀渚;比喻雁行之排列如筝柱、如一绳,雁字之形状如悬针、如垂露。作为咏物词,仅这些描写已足以使其成为一首曲尽物态的咏雁佳作。但此作显然不仅是为咏雁而咏雁,更耐人寻绎的是:篇中塑造之雁,所结俦侣而一例“悲秋”,渡紫塞、金河而感“门孤”、“月冷”,心藏难诉之“恨”,情萦江南之“恋”,栖汀浦而“惊移莫定”,闻雨声而胆寒心“怯”,欲写“相思”而“写不了”,其所描摹者,雁欤?人欤?亦雁亦人欤?雁也,而使其负荷如此沉重的人间哀愁,其中,作者所寄托的家国之悲、身世之恨,固已呼之欲出。
作者有一段长期游幕南北、落拓江湖的经历,曾在自题其《江湖载酒集》的《解珮令》中追述云:“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这就是这首咏雁词也写得如此感伤的身世原因。其家庭在浙江嘉兴为望族,父辈广交复社人士。清兵南下侵占江南各地时,作者已十七岁,其从祖朱大定在家乡起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此一家世使其在青年时期即怀易代之悲,后于二十八岁时因谋生远走岭南,结交了抗清志士屈大均等。三十岁时北返,曾客游绍兴;时绍兴有一主要由魏耕、钱缵曾、祁班孙、朱士稚、陈三岛五人结成之反清团体。作者与五人往来吴越间,交谊甚笃。魏耕等曾向当时在东南沿海武装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等献策,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以舟师入长江,直薄南京城下,江南为之震动。作者至少预知其谋。在此前后,屈大均也曾多次来绍兴。两年后,魏耕等为人告发,除朱士稚、陈三岛已去世外,魏、钱惨被诛戮,祁流放极边,史称“浙东通海案”。作者几及于难,避祸温州,欲走海上,后闻事解,乃远去山西,先后游幕于大同、太原,曾与顾炎武相过从。此期间内,屈大均亦曾北游太原、大同等地,与顾炎武同抱利用西北地势以实现抗清复国之目的。此咏雁词似即写于作者客山西时。
词的起调“结多少、悲秋俦侣”句,即指作者所结交的上述诸人,固均为在此易代之交同怀深悲的志同道合之侣。词的四、五两句“紫塞门孤,金河月冷”,用骆宾王《秋雁》诗“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句意,但易骆句中的“玉塞”为“紫塞”,意指雁门(据《佩文韵府》引《古今注》:“一云:雁门草皆色紫,故名紫塞”;又鲍照《芜城赋》有“北走紫塞雁门”句),既取《山海经·海内西经》中“雁出其间”的记述,使其更扣合词题,且因雁门关在山西大同、太原间,为作者往来途经之地。句中的“金河”,亦在大同境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举“《郡国志》云:云中郡有紫河镇,界内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作者正以此两处均在其远客之地山西境内的关塞、河流,暗示词中之雁实为自我之化身,其“孤”、其“冷”,写雁之感受,亦人之感受,而此两句后承以语意极为沉重的“恨谁诉”一句,则与其说是写雁,更不如说是写人。此“恨”,是宗国覆亡之恨、是前述长江之役功败垂成之恨、是魏耕等挚友或捐躯或远戍之恨、是自身为逃避网罗而不得不远离家乡之恨。也正是这些恨,在当时焉能逢人而诉?下两句“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则可与作者在山西期间所写《百字令·为曹使君题江南春思图》“平林缥缈,望江南春色,依依堪恋”、《柳梢青·应州客感》“禁他北塞风烟,虚想象、南湖扣舷”诸句参读,可见雁的“恋江南”之情也是作者客山西时的故园之思。过片“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两句所写惊弓之鸟的心态,正是自写其在“浙东通海案”事发后的处境和余悸。大同一带,古称云中、云州,作者在大同时有《菩萨蛮·登云中清朔楼》、《采桑子·云州书感》词,屈大均亦有《云州秋望》、《望云州》诸诗,则此词中“一绳云杪”两句,或意在以“云杪”指云中、云州,暗喻当时作者及顾炎武、屈大均等人之先后聚集于此地区。后面“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两句,意象凄凉,词情低沉,或喻示顾、屈等人本冀在西北有所作为,奈此时清统治已日益巩固,终于“无力”高飞,只有目送“天暮”而已。紧承此两句的结拍两句“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似指来西北诸人因失意而将离去。作者于清康熙六年(1667)离晋,屈大均亦于次年南归。屈离晋时所写《望云州》诗中有“平生壮志成萧瑟”、“愁随鸿雁入关长”诸语,与此词结拍所表达的心情有相似之处。
此词是一首托意深微的咏物词。其所托之意虽难以句句坐实,而其中消息,明眼人自可心领神会。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并指出:“渔洋(王士禛)《秋柳》诗云‘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同此哀感。”又谓:“《秋柳》四章,纯是沧桑之感。……‘相逢南雁’,实有所指也。”此评语,固有所见而云然。
(陈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