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金 缕 曲
送子春申去。好无聊、做愁天气,风风雨雨。萍梗江湖成浪迹,十事九同意忤。谁解得、用心良苦?仆仆尘劳嗟不已,问今宵、别后何时聚?君去也,留难住。 临歧记取叮咛语:慎风霜、客中珍重,勤传鱼素。闻说扬州烟景好,载酒虹桥秋暮。有几许、豪游佳句?劳我蒹葭秋水感,望伊人、不见知何处?空目断,江南路。
徐自华
【赏析】
本词是徐自华送别友人秋瑾时所作。它以直切而又细致的抒情风格,表达了徐自华对于“浪迹江湖”的女友所怀有的知己之情。
词上片以同情的口吻,体贴入微地传写出秋瑾为革命理想而奔波、却难以得到世人理解的寂寞,并表达了词人留恋知己的浓郁感情。起端一韵,直接点题,写自己送别将往上海的秋瑾,为下文抒情预留地步。“春申”,春申江的简称,即上海黄浦江,此处代指上海。接韵借风雨天气的令人烦闷无聊,极写自己面临这场离别的缠绵之愁。这里看起来只是借景抒情,但实际上却包含了以风雨隐喻忧愁的修辞效果。“萍梗”三句,开始转入对秋瑾遭际的感慨与同情。秋瑾的挣扎与努力,在那样的时代里,几乎只能面对失败的挫折。她就像在江湖上流浪的浮萍一样,难以凭借个人的力量,实现她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十件事中倒有九件事不能遂意。这样的深切理解,可谓片言居要,可以帮助后人充分感受作为革命者的秋瑾与她的时代的冲突。从抒情的思路上看,它看起来与送别的题面无直接关系,但却是词人酿发无限离情的基础———只有深切地感知,才能更好地接受。接下去两句,表现秋瑾寂寞无助地奔走世间献身事业的那种执着坚定的精神。“仆仆尘劳”,写出了秋瑾一心系念革命事业的生活状态。“嗟不已”者,既是徐自华的感慨,也应是秋瑾自省时的叹息。因为秋瑾是这样一个奔走不暇的革命志士,所以无论是她们中的哪一方,都无法预料别后是否还能再见面。这样的感觉以疑问的语态表示出来,比平叙的口吻更好。可以说,难以预料的前途,无疑更加深了两个知心朋友之间的离情浓度。歇拍词人用两个短句顺势逗出离别的难以淹留,体现出离别近在目前时词人的沉重心情。
下片以临别赠言的口吻,将词人对于秋瑾的关怀和依恋,化成对于她的行踪的瞻望和诗情的等待。过片接上片“去”字,写临别时分在岔路口的殷勤叮咛。而叮咛的内容则一直延续到“劳我蒹葭秋水感”一句。她先是叮嘱秋瑾在意客中的风霜,珍重自己的生命,又希望秋瑾经常写信来。这几乎是每一对好朋友在分别时节所要说的“常规话语”,因其常规,故而使人有亲切感;也因为常规,故而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这样的语态,使本词更增加了几分朴素真切的抒情性质。在“闻说”一韵中,“扬州烟景”、“虹桥秋暮”两个短语,把秋瑾将要去的扬州和上海,化成瞻望中的具体美景。而通过词人的想象,秋瑾在这些地方的“豪游”逸兴,若可眼见。“有几许”一句,正是对上两句意思的补白。这里她称秋瑾的游历为“豪游”,并不是随意下笔,而是来自于她对于秋瑾为人风格的了解。下面“劳我”一韵,接“佳句”而来,表达了希望秋瑾将自己的“豪游佳句”寄来慰问自己的相思之意。“蒹葭秋水”和“伊人”的典故,全部出自于《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它化实入虚,由境入情,抒发了词人对于朋友那种魂梦牵萦的无限柔情。结拍正是这种深情的外向散发。一个“空”字,下得尤其沉郁。从结构上看,“江南路”的侧面点题,也使全词不枝不蔓,首尾圆合。
(邓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