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金缕曲(秋暮登雨花台) 顾贞观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金 缕 曲

秋暮登雨花台

此恨君知否?问何年、香消南国,美人黄土?结绮新妆看未竟,莫报诸军飞渡。待领略、倾城一顾。若使金瓯常怕缺,纵繁华、千载成虚负。琼树曲,倩谁谱? 重来庾信哀难诉。是耶非、乌衣朱雀,旧时门户。如此江山刚换得,才子几篇词赋。吊不尽、人间今古。试上雨花台上望,但寒烟衰草秋无数。听嘹唳,雁行度。

顾贞观


【赏析】

雨花台在南京市的南面,古称石子岗,站在岗阜最高处可俯瞰全城。相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天花坠落如雨,故名。此词并非咏雨花台,而是在雨花台上骋怀吊古。南京乃六朝的都城,也是南明的首都。作者虽然只是凭吊南朝陈后主,悲叹其因荒淫而破国,但骨子里却是哀挽南明弘光朝的覆灭。尽管弘光政权覆亡时,顾贞观只有九岁,然而因为他的故乡在无锡,离南京不远,当时悲惨的场面,即使不曾目睹,也一定有所耳闻,应该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只不过他身处所谓康熙盛世,未敢直抒胸臆,只能借陈朝史实,以写其胸中隐痛罢了。

“此恨君知否”?开头一问,惊心动魄。这种亡国之“恨”,久已郁积于胸,今日终得一吐。然而,谁为为之?孰令听之?何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呢?在这万般寂寥之中,作者悲愤之极,又发出另外一问:当年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是何年玉殒香消、魂归黄土的呢?发问至此,作者不直接回答,而是回叙陈朝亡国前的闹剧,并摹拟陈后主的口吻:我还没看够结绮阁中张丽华的新妆,暂且不要把隋军飞渡长江的消息向我禀报吧!我还得细细领略她一笑倾城的美貌呢。人生在世,总应该享受一下繁华的快事,不然的话,岂不是虚负了一生?况且,我已写好了《玉树后庭花》的歌词,正想请人来为之谱曲,至于金瓯会不会破缺,那是根本管不上的,担惊受怕,简直瞎操心!这一大段代人自白的笔墨,几乎占去上片的大部分篇幅,惟妙惟肖地画出陈后主丑陋无耻的神态,而在极尽讽刺嘲笑的语调中,蕴含了极深的愤恨和痛心。

“结绮”是楼阁名。陈后主至德二年(584),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饰以金石,间以珠翠,穷极奢华。后主自居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龚、孔二嫔居望仙阁,中修复道交相往来。唐刘禹锡《台城》诗云:“台城六代竞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后庭花”,亦即这首词中的“琼树曲”,皆指陈后主所作的歌词《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视为亡国之音。“莫报诸军飞渡”,写的是当时隋军大将韩擒虎率兵渡过长江,攻入都城,陈后主竟全然不知,尚与张丽华等妃嫔醉生梦死,寻欢作乐。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即咏其事。值得注意的是“若使”二句中,用了“千载”一词,说明这种亡国的悲剧一直延亘到南明,真可谓“念往昔、繁华尽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下片由怀古转入伤今,笔致不限于有陈一朝,而是包举整个六朝。“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本是梁人,出使西魏时,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曾作《哀江南赋》,以寄托故国之悲。作者此处隐然以庾信自比。“乌衣朱雀”,指乌衣巷与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高门士族的聚集区,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上,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唐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三句,寄慨遥深,一方面哀叹人间从古至今的沧桑浩劫,另一方面又感喟文人词赋的于世无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之谓也。“试上”一句点题,并承上启下,既暗示以上云云都是在雨花台上所发出的感慨,又为下面的所见所闻安排好立脚之点。“寒烟衰草”,照应题中“秋暮”,是眼中的实景,同时也是运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作者将“凝绿”易为“秋无数”,颇见匠心,不仅烘托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也为全词平添了象喻的色彩。如果说,“吊不尽、人间今古”是从时间的角度哀叹历代的祸不旋踵;那么,这一句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指出隐藏在太平盛世的衰败与腐朽。其境界,唯吴文英“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庶几近之。这种情调,作者在他的《青玉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结拍二句,以“嘹唳”的雁声收束全篇,那断续的雁声伴和着作者的悲叹,似乎回响在人们的耳际,是那么凄清,那么悲咽。

(熊盛元)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8: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