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金 缕 曲
薄命千般苦。极堪哀、生生死死,情痴何补?多少幽贞人未识,兰消蕙息荒圃!埋不了、茫茫黄土。花落鹃啼凄欲绝,剪轻绡、那是招魂处?静里把,芳名数。 同声一哭三生误。恁无端、聪明磨折,无分今古。玉貌清才凭吊里,望断天风海雾。全未入、江郎《恨赋》。我为红颜聊吐气,拂醉毫、几按凄凉谱。闺怨切,谁共诉?
熊琏
【赏析】
这是一首女性作者为女性而写的词作。劈头就是一句“薄命千般苦”,因为词人自身就是这样的一个吃尽千般苦的“薄命人”。熊琏自幼就由父母作主,许给同邑男子陈遵,后来,陈得了“废疾”,陈父倒是允许两家毁婚,但据说熊琏“坚持不可”,不久就归陈家,于是“里邻称其贤”。这就为她自己的一生奠定了一个悲剧的基调。可以说,她是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选择了“从一而终”道路的,她在作此选择时,自然还不会太明白那是一条怎样的痛苦不堪的路。等踏上这条路、尝到这一滋味之后,就是后悔,也已莫及了。“自古红颜多薄命”,而造成自己“薄命”一生的,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这真是不幸中的不幸、大不幸!
这首《金缕曲》起得有点突兀,其实“薄命千般苦”是整首词的总结、整个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总结。先总起,再分述,“极堪哀、生生死死,情痴何补?”有情的,为情所苦,人世间独多生离和死别,纵有情深意痴,又有何补?这是头一桩“极堪哀”的事!第二桩,如果你做了“未亡人”,即使你守身如玉,又有多少人识得你的“幽贞”、识得它的价值?还不是“兰消蕙息”,一堆荒冢草没了!那茫茫黄土,埋得了人的遗体,但埋不了女子满腔的苦痛和委屈。“花落鹃啼凄欲绝,剪轻绡、那是招魂处?”古俗给亡者招魂,是要树“招魂幡”的。词人手持剪刀,在凄绝的花落鹃啼声中轻剪罗绡,欲为苦命的姐妹们招魂,却又不知道“那(哪)是招魂处”,且“薄命”的女子实在太多,不知先招哪个为好?词人只得静静地,把“芳名”一一列数。
“同声一哭三生误”,千红一哭,为的是,误尽了三生。“三生”是佛教的说法,认为人是有前生、今生、来生的。“恁无端、聪明磨折,无分今古”,古今一律,聪明反被聪明磨,这“聪明”一物最是“无端”!“玉貌清才凭吊里,望断天风海雾”,今天我在这“天风海雾”的茫茫怅望中凭吊的,都是些才貌双全的好姐妹,她们的才情词章,她们的悲欢痴恨,她们的生平事迹,“全未入、江郎《恨赋》”。江淹的《恨赋》只是为男子立言,哪会顾及我们女儿家的心?不得已,“我为红颜聊吐气”,乘醉挥毫,按“凄凉谱”放歌一首悲曲,聊以宣泄众“红颜”心中的不平之气。但,远近上下,只我一人呼喊,难免声孤力单了些,“闺怨切,谁共诉?”谁人与我同声?谁人与我共诉?全词以问句了结。这是个难题,是女性的难题,也是社会的难题。诉不完的闺怨,绵绵无绝期。
词人与曹雪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许,词人在写这首词之时,正是曹氏写《红楼梦》之时。为女子抱不平、为才女立传,或正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从这一点看,熊琏和雪芹倒是同气相求的。
(翁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