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元明清词:

 

词条 浪淘沙(感事) 刘基
释义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浪 淘 沙

感 事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

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刘基


【赏析】

从词中写景抒情的字面来看,这是一首秋兴词,既然题为“感事”,则非泛泛悲秋嗟暮之作。上下短短两片中,连用了诸如“凝恨”、“惆怅”、“伤悲”、“绝怜”等直抒情绪的字眼,又点缀了“冷”、“寒”、“清”、“凋”、“落”等渲染烘托性的词语,两相融合,营造了一个凄绝孤苦的意境。笔者推测,刘基于元末乱世,羁孤未遇,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避难江湖时期,触物感事,自是易伤遭际,因此,我们不妨将此词看作是词人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

上片写景,很有宋人婉约含蓄的词境。“鸿雁南归”不仅点出高秋季节,也暗示出人的思归。归,不一定指回家,它也意味着理念的归宿,心灵的安顿。雁阵的随候而归,正反衬了人的无绪与失落。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正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情景,因暮气烟岚的笼罩,连西坠的夕阳都仿佛凝固不动了,在外是凄迷之草色,在内是望远之悲心,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叠合,读之令人难以为怀。歇拍二句,凝重苍茫的画面,被一双蝶翅的轻轻扇动所点破。正当独立苍茫、黯然销凝之际,蓦见一只蝴蝶落在了萧条的秋枝上。这是词人“凝恨”的焦点,也是上片词眼之所在。清人吴衡照云:“青田‘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翻用《南华》(即《庄子》),有作熟还生之妙。”(《莲子居词话》)所谓“作熟还生”,就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个“梦蝶”之典,不知被多少文人千万次地使用过,无论是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锦瑟》),还是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春夕》),都不外乎将梦比作蝴蝶般无拘无束,自由飞翔,蝴蝶是虚,梦境为实;而刘基笔下却反转过来,蝴蝶是实,梦境为虚,正是使事不为事所使。试看词人笔下的蝴蝶,它哪知秋花已落,秋香渐渺,仍在苦苦追寻,绕枝而飞,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望而执着的梦想啊!它比“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之句(郑谷《十日菊》)更为凄婉,与“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同样执着,且多一份痴情。

上片以景起,下片以情结。句句不离秋意,处处关系伤怀。“倚阑”二字,收束前所描绘秋景的视觉角度,将镜头由远及近定于凭栏而眺的人,是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也是二片之间针脚细密的暗接。“倚阑”而望,本为洗目澄心,纾怀散郁,为什么到头来其结果总是“伤悲”呢?盖因此时此地,最招惹眼目、触动词心的事物是红如春花的枫叶。在词人眼里,秋枫红叶自有它绚烂多姿的色彩,并不比春天的姹紫嫣红逊色,可是,却没有赢得世俗的怜赏关爱,滋润它的唯有夜夜凄清的秋露。诚如漙(tuán)露易得零落,枫叶也终会飘坠,但它自生自落,迟暮凋零之前,在无人知晓中,仍迸发出这般惊心怵目的默默的美丽。这里,与其说是对枫叶的爱赏怜惜,倒不如说是词人的自怜自爱。“没个人知”,道出词人心中多少不遇之牢骚怨恨!其实,秋叶宛转飘零尚有词人怜惜,而词人的委屈埋没又有谁体贴相慰呢?

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句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持此以论,刘基的这首词结句正有蓄意蓄势、自出神韵之妙。“没个人知”,恰是作者刻意要吐出的心中郁结,却自始至终借雁阵蝶梦、冷烟斜晖、红叶清露等一路铺垫,以至最后收得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效。 (熊盛元)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4029条元明清词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元明清词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