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浣 溪 沙
一半梅黄杂雨晴,虚岚浮翠带湖明。闲云高鸟共身轻。
山果打头休论价,野花盈手不知名。烟峦直是画中行。
郑文焯
【赏析】
江苏吴县的邓尉山,濒临太湖,景色如画。山峰四立,林木葱茏。中多梅树,花时一望如雪。行数十里,香风不绝,有“香雪海”之美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郑文焯陪同友人张嵚(号石楼)、王善橚(号石壁)往游邓尉山,作此词纪事。“一半梅黄杂雨晴”,既是写行游所见之景,又是交代游山的时令。梅子黄时,在春夏之交。词人游山时,梅子尚未完全成熟,故说“一半梅黄”。黄梅天气时晴时雨,幸好此时雨过天青,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山间雾霭,随风浮荡;远处碧水涟漪,湖光荡漾。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天空中白云闲飘,飞鸟盘旋。山中景色真像一幅美丽的画,在这幅画图中有动有静,远景近景,相映成趣。且此时树丛中梅子半青半黄,色调明暗相间,色彩斑斓。“闲云高鸟共身轻”,写景中又体现出一种闲情逸致。“云”,本无所谓“闲”与“忙”,说云闲,乃是抒情主体闲情逸趣的投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闲云,都是诗人自由自在的闲适之情的外化。本词“闲云”、“高鸟”即浓缩了李、陶诗赋所确立的云、鸟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内涵。“身轻”,语本杜甫《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过”,而词人着一“共”字,则不独指“闲云”、“高鸟”皆“身轻”,也喻示抒情主体游山时心情爽快,步履轻捷而不觉疲倦。静谧优美的湖光山色使主体心灵得到净化,人世的烦恼皆抛之云外,心静身轻,故觉“我”之游山也像闲云飞鸟一样自由、轻捷、舒坦。景中含情而情不显露,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上片是静态的观景,下片则是动态的游山。因是“往来”山中,故词人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视点来观照山中美景,而是从行进中捕捉景物,表现游山之野趣:穿行于茂密的林木之间,时有山果打头;遍地野花盛开,时摘几枝闻嗅,不知不觉之间,盈手皆花。举首远望,重峦叠嶂,烟霭濛濛,人游其间,如在“画中行”。词人不仅捕捉山间景物之清美,还注意把握景物之奇趣:山果任采撷,无须论价;野花香四溢,不求知名。山果、野花似有一种自甘寂寞、与世无争的品格。作者当是有感于尘世的纷争好斗和世人的追名逐利,故将主体人格融入所观照的审美对象之中。作者“淡于名利,牢落不偶”(俞樾《瘦碧词序》),因而见生长于清静无尘染的环境中的山果、野花,不觉悠然心会,赋之以“淡于名利”的品格了。
短短四十二字,既描绘出诗情画境,又表现出主体人格,上片于静中着眼,下片于动中用笔,笔势变化流动,境界空灵高远,实不愧为清末四大家之一的超卓手笔。
(王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