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浣 溪 沙
如梦风花赴镜流,舞杨无力倚娇柔。黛奁脂盝自然收。
未必真珠全赚泪,断无罗带肯瞒愁。春光谁分薄于秋。
陈洵
【赏析】
此词在《海绡词》中排在癸卯(1903)至辛亥(1911)之间,具体创作时日不详。全篇代拟闺中少妇的春愁,透露对行将衰亡的清王朝命运的忧虑。
上片描写暮春的风物和少妇游园时的情貌。首两句“如梦风花赴镜流,舞杨无力倚娇柔”,以风中落花、衰柳,呈示一片衰飒的暮春景象。“风花”,风中的飞花,唐卢照邻《折杨柳》诗有“风花乱舞衣”句。“如梦”,用秦观《浣溪沙》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句意,形容风中飞花的轻盈、飘忽,给人空幻虚缈之感。“镜流”,形容流水如明镜般清澈。春风吹过,落花缤纷,飘飘扬扬,竞相飘坠入清澈的水流中。一个“赴”字,突出飞花之多,凋谢之速,颇有些许悲壮的意味。“舞杨”,指随风飘舞的杨柳。不仅“春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就连轻舞的杨柳也显得怯弱软懒。可以想象,在暖暖的春风中,清清的水流畔,柔柔的杨柳边,正静静地伫立着一位少妇,她娇媚柔弱,斜倚着风中杨柳,凝视着风中落红。“如梦”、“无力”,以拟人的笔法写景,其实是移情入物,折射出少妇如梦似幻、娇柔软弱的神态。不言“愁”字,其愁宛在。这就自然而然地逼出了“黛奁脂盝自然收”。“盝”(lù),妇女放化妆品的盒子。“黛奁脂盝”,指盛放胭脂粉黛等化妆品的器具。女为悦己者容,暮春时分,落花时节,独自一人,孤寂,冷落,又为谁涂脂抹粉,为谁精心妆扮呢?自然就连盛放胭脂粉黛的黛奁脂盝,也早已收拾起来了。无心于容貌的妆饰,正表明其内心的慵懒、倦怠与失落。妙在只言妆奁的闲置,而少妇的精神状况毕现。
下片进而刻画少妇的愁容愁绪。“未必真珠全赚泪,断无罗带肯瞒愁”,过片两句用流水对,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具体摹写愁中少妇的意态形容。“真珠”即珍珠。“赚泪”,用传说海中鲛人泪滴化成宝珠的典故,“赚”,意为赢得。旧题汉郭宪《洞冥记》载:“(吠勒国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古有珍珠是由泪滴化成之说,少妇则以“未必”表示疑问:自己终日以泪洗面,何以总不见泪滴化作真珠?“罗带”,即丝绸所制衣带,系于腰间,因而最能反映人的体态变化。少妇因愁而憔悴瘦损,腰围渐减,罗带渐宽。偌大的“愁”态,又怎么掩饰得了呢?“断无”,措语斩截,道出少妇愁极而生的意气。不说自己泪洗素面,只猜疑泪滴成珠的真实,委曲深婉,是伤心之极的表露;不说自己愁损腰围,只嗔怪罗带不肯瞒愁,迁怒于物,看似无理却有情致。结拍“春光谁分薄于秋”,一语道破少妇的愁苦所在。“谁分”,意为谁料想。在少妇看来,眼下春光衰飒萧索,竟连秋光都不如!这真是完全出于意料之外的事。惊诧,无奈,伤感,无怪乎追慕春光明媚的少妇要愁得落泪,愁得憔悴了。
全词立意警动之处,在于对“春光薄于秋”的感喟。这春光,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光,更是人世间的春光。词人身当清末,亲眼目睹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入侵华北,慈禧太后挟光绪的仓皇西奔,北京失陷后签订《辛丑条约》的丧权辱国。这一切,使他觉察清廷的春光不再,因而虽值暮春,却有春不如秋的感觉。词人痛感于此,而将家国的忧愁一寓于少妇的伤春,更觉沉痛异常。
陈洵论词推崇南宋吴文英,曾谓:“天祚斯文,钟美君特(吴文英字),水楼赋笔,年少承平,使北宋之绪微而复振。尹焕谓‘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吴文英号)’,信乎其知言矣。”(《海绡说词》)其为词亦追步梦窗。此词巧以闺中愁抒写心中恨,虽形似代言,而实吐心声。琢句之俊丽,运典之能曲,皆妙肖梦窗。朱孝臧手披《海绡词》曰:“海绡词神骨俱静,此真能火传梦窗者。”于此可见一斑。 (胡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