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洞 仙 歌
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但买萸囊作重九。亦知非吾土,强约登楼,闲坐到、淡淡斜阳时候。 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衰鬓侧西风,故国霜多,怕明日、黄花开瘦。问畅好、秋光落谁家?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
朱孝臧
【赏析】
词人自署“丁未”年,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作者辞广东学政,寓居苏州已一年有余。“九日”指九月初九日,亦即重阳节。重阳节为文人墨客相约登山聚会,饮酒、赋诗之佳期。今逢其时,词人却了无情绪。起句便以低调切入。“无名秋病”,言自己为莫可名状的疾病困扰。词人患病当是事实,然而又不止于此。词人当庚子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与王鹏运闭门填词,此后,又写作有关香港的词章,多感情激切。其任广东学政,与两广总督龃龉,至于引疾去。足见当时大事多困扰其心。病而谓之“无名”,其情状非数言可尽。次句言因病止酒,乃不得已之事。今逢重九日有点扫兴,也有点无奈。据《太平御览》引《风土记》、《西京杂记》等书载,重九日人们要插茱萸,饮菊花酒。作者因病不能饮酒,便只好“但买萸囊”了。在这三句中,写病,写“止酒”,写“但买”,使读者感受到,他是带着极不愉快的心情迎接重九的。“亦知”句用王粲《登楼赋》典。王粲曾依刘表于荆州,登当阳县城楼而作赋,抒发了“情眷眷而怀归”的愁绪。赋中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句,正为词人所本。作者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如今客寓苏州,时逢佳节,陡增思乡之情。“强约登楼”,似乎词人为疾病所困,本不想登高,但友人相约,只好勉强前往。邀约的人似乎并没有词坛好友,因此不免有孤独之感,不免缺少文人雅集的兴致。“闲坐”二句便写出他此刻郁郁寡欢、百无聊赖的心情。
下片承前面的登楼展开。“浮云”句从字面看似乎写景,实际上是通过用典委婉地写天下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词人用此典故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关心,对参与戊戌变法诸君子的思念。词人同力主变法的中坚人物刘光第、黄遵宪等过从较密。变法失败,刘光第被杀,黄遵宪被贬,国事日非。词人曾多次在作品中对他们表现出关切之情。在这里,他以“千万态”的浮云隐喻蔽日、欺君,造成变法失败的各种势力。可是,自己却只能发些文人的感慨。此时,他已经辞去广东学政,遂用杜牧《途中》诗的典故,自称指点长安的,“却是江湖钓竿手”。在这样的剖白中,表现出他虽已隐居江湖,对时政已无能为力,但对国事总不能忘怀。这正可以给首句他的“秋病”之“无名”下一注脚。“衰鬓”句承前“秋病”,此时他刚刚五十岁,自称“衰鬓”当与心情有一定的关系。他勉强登楼,却被西风吹起鬓边衰发,于是,思乡之情更加殷切。这也同前面的“非吾土”相照应。“故国”以下五句都是遥想家乡。西风肃杀,天气渐寒,故国将为秋风、严霜所覆盖。在这样的季节里,惟有不怕寒冷的菊花能够在寒气侵袭中开放。这是秋天里的花朵,也是重阳节人们经常欣赏的秋景。特别是家乡的菊花,更与亲人,与以往的诸多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可是,此时他想象中的黄花也不能给人以快慰。这里词人化用了李清照《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典故。这菊花伴随着深沉的忧思瑟瑟开放,似乎也比平素清瘦许多,在作者笔下,菊花这一意象被注入了人的感情。“问畅好”二句仍是对家乡秋景的追想,“畅好”犹言大好。大好秋光落谁家?并非设想自己家与他人之比较。前面既言“霜多”、“开瘦”,则此处的发问,是在怀疑大好秋光的有无,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命运的系念,是希望清王朝起衰复兴心情的深切流露。结句从遥想返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登楼和满腔愁绪中来。“有独客徘徊”,他并非独自登楼,可是他的忧思,他的感慨,却与同游者不同。他更感到孤独、清冷。
全词通篇不离重九与秋色,却将对国事的忧虑,对故乡的思念,错落地交织在一起,使这首词的内蕴更加丰富。张尔田论其词“深文而隐蔚,远旨而近言”(《彊村遗书序》),实为颇具见地之论。
(许志刚)